书法欣赏讲座
(2005年4月9日) 主讲人 杭向阳
一、汉字是一门艺术
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只有中国书法成为艺术,可以悬挂展览、贩卖及布置之用;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何独有中国书法能达到艺术境界,首先要让学生完全了解。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书法所书写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进而成,也就是从图画抽象化而成,因此,中国文字便有抽象画的底子,如“大”字便接近抽象画正面的人,具有艺术的性质。
中国文字不仅是抽象画,依照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其抽象化程度也不同,更形成各种不同的抽象画,真是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将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从目前可考的资料而言,最早是商周铜器上的金文和龟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收的古文、籀文及大篆等,这些文字因资料不足,无法明确看出其演进的痕迹,且在秦以前,乃选择与小篆相应的“大篆”为名。在先秦大篆是最接近图画的,在商周之际的金文,许多图腾和绘画极为近似。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乃自大篆简化、抽象化而来;此大篆更不像绘画。秦代小篆流行之际,监狱事务繁忙,小篆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便成了隶书;汉初逐渐美化,又成为八分,比小篆更不像图画了。汉代为因应工商业的发达,隶书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加以简化抽象化,又产生章草、行书和楷书;楷书到了三国已相当成熟,直到隋唐才完全摆脱隶书,它比隶书更抽象化,更不像图画。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父子已达到巅峰,因笔画比楷书更简化,也更抽象化。章草到二王父子又简化成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更进而简化成狂草,又比行书更不像图画,更抽象化;中国文字的演进,到了唐代才告一段落,自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至行书、草书逐渐抽象化,千万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画,使中国书法的表现精绝无比。
第二,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书法更多的使用毛笔书写,因而书法便有了艺术性。中国毛笔的发明,以长沙战国楚墓发现的兔毫笔最早,据考古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所残留的朱书和墨迹,是用毛笔所书写的,甲骨文字小像蝇头,毛笔的制造不是相当精良是不能写的。可见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毛笔已经相当精良,其发明还要早。有关秦朝大将蒙恬制毛笔的传说也已经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毛笔的最大特点是有尖,毫毛劲直富有弹性,是动物的毛所制成,含墨性良好,书写时可以表现笔锋的趣味,可以写出方笔和圆笔,双可作中锋与侧锋;加上笔画的大小和粗细的变化,可以说功能齐备完美,让书法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这是中国毛笔所独具的特性。
第三是中国书法使用墨锭,这种墨在汉以前是天然石墨,三国时曹操尚有收藏,陆云《与兄机书》:“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到了汉代因天然石墨已用尽,遂发明松烟墨,中国书法使用墨条,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墨彩,由于没有五彩艳丽的颜色,更有一种中国特有的气韵,既高雅,又平淡,令人有脱俗的感觉;这和西方的绘画,在色彩上有极大的差异。然而,中国书法虽然用墨,但是仍可由墨的浓淡分出不同的层次的色彩,在表现上仍能达到序变的目的。近年来,部分书法家提倡彩色书法,将书法写成五颜六色,显得有为俗气,至今仍无法获得书法界的认同。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
第四是中国书法使用宣纸和版纸。中国书法使用宣纸和版纸,与洋纸不同,其吸墨性很强,落笔之后,墨汁立刻渗入纸背,使墨与纸浑然合一,无法分离,这种墨在纸上有深沉、沉著的感觉,在欣赏上比较耐看;与西方洋纸,色彩浮在表面的感觉大异其趣,这也是形成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
如今,钢笔、圆珠笔等硬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由于汉字的特殊性,硬笔书法也成了书法艺术大花园的一朵奇葩,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一)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
中国书法发展史·第 6 页·共 19 页
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
殷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其他的有:西周·大盂鼎铭文 西周 毛公鼎铭文 西周 散氏盘 东周 石鼓文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zhòu)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主要作品: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426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
中国书法发展史·第 6 页·共 19 页
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
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公元171 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埔阁颂 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5.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6.礼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7.曹全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 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8.华山碑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 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
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
9.史晨碑 东汉隶书。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 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乙瑛碑)、韩敕(礼器碑)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10.乙瑛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 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
中国书法发展史·第 6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