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方面 产业结 构变化 工业内 部结构 变化 表现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 影响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时间 优势 劣势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主导 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2.城市化进程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微点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微点2 良好的区位不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唯一原因
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区位是始终存在的,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
微点3 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非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微点4 工业化的推进特点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阶段。此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空间不大,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及区域分工和合作。此时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微点5 为应对城市化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9·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 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C.①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B.②③ D.②④ B.空间布局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A
1.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2.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1)抓优势区位,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抓资源分布、供应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资源问题。 (3)抓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4)抓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5)抓环境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2020·赣中南五校联考)福建省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近年来该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之一。下图为福建省城市发展和工业总产值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反映出的福建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
(2)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桂圆、荔枝产区,分析该地区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 (3)简述福建省城市化与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析:(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的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中看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城市化率的变化中看出。(2)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可以
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可从城市化发展对水果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用地和水果产量的影响方面分析。(3)分析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化率显著提升。
(2)有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水果的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
不利影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业用地的规模缩小,水果产值和产量减少。 (3)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