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气分层地球的大气圈:围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分:1.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1)成分:干洁空气(氮气78%、氧气22%、氩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水汽、悬浮固体颗粒物。集中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2)厚度:低纬度地区高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高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高仅8~9千米。(3)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特点:对流层大气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原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离地面越高的对流层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原因: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特点:垂直方向的温差越大,对流强度越大。导致: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的高度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低。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2.平流层(1)成分:臭氧。平流层的臭氧浓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2)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原因:太阳紫外线是平流层的热源。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运动。③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作用于人类通讯。)以100%计算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19%,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地面的反射34%,则47%被地面吸收。故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被近地面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1(13年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1题。1.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06年江苏卷)图1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2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A.东北方B.西南方C.东南方2.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A.50米B.75米C.100米()D.西北方()D.150米(11年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割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3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C.丙地刮起东北风3.该区域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2(15年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温差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10年山东卷)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1~2题。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2.当地该日A.日落时间为17时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3(09年上海卷)1.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13年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A.6时B.9时2.该日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C.12时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D.14时()43-3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两个概念:①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值越小;②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大小比较而言的。发生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产生大气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所含的水汽遇冷凝结,易成云致雨。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所含的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19年课标II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1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