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3篇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倡导: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下面是带来的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
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
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3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