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1 孔子所 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 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 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 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 德规范。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仁道是人文 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情”为“仁”之本。“爱 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 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 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 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 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 (2) 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

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 想源于《尚书 洪范》 ,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 应, 天能干预人事, 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 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 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 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汉代,天 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天人感 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二、、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 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 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 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强调“无为而 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待时而动”“因 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 是确立“刑名” “法治”的前提下的“无为而治” 2) 无为而无不为,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因时制宜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将对命运的询问转 向对命运的把握。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 之, 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 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探究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是一 种现实哲学,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种现实哲学,

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强调天、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相互感通、整 我的相互感通、 体和谐和动态圆融, 体和谐和动态圆融,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或和合 精神。 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和合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 四、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 等意

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 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 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 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 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 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 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 道德, 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 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五、礼: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

和规律, 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六、理:又称天理. 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七、性: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

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 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 强调心即性.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八、气: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

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 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 九、天: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 承

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 否定了天的至上性, 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 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 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 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 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 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cxg09r45555jd3wyj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