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4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601(第二临床
医学院)、11480017(附四院)、11490016(附属延安医院)、11500018(附属甘美医院)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Ⅰ 英文名称:NeurologyⅠ
总 学 时: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课:6学时) 学 分:1.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实习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神经病学Ⅰ》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神经病学》教学必须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和我省的实际、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神经病学Ⅰ》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
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总学时数为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6学时。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神经病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 总 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5.0学时。见习课3.0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意识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眩晕,感觉障碍,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反射。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意识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2)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概念、临床表现及类型。
(3)视觉障碍:视力障碍及视野缺损的类型及临床意义。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及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4)眩晕:概念、临床分类及表现。 (5)晕厥:概念、临床分类及表现。
痫性发作:临床特征,与晕厥的鉴别。(自主学习) (6)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疼痛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根型,传导束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7)瘫痪:
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瘫痪的定位诊断:
A、中枢性: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 B、周围性:前角型、前根型、末梢型。
(8)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抽动症等。(自主学习) (9)共济失调:感觉性,小脑性等。 2. 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意识状态、精神状态、智能、语言、脑膜刺激征。 (2)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的应用解剖生理、临床症状及检查方法。 (3)运动系统:
A、肌营养改变:肌萎缩,肌肥大。
B、肌张力:概念、肌张力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 C、肌力:概念,肌力的分级及检查方法。
D、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肌纤维震颤,肌阵挛等。 E、共济运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F、姿势及步态:常见的异常步态。 (4)感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