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
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
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3.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
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4.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这说明( )
A.迁都为移风易俗准备条件 B.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迁都 C.孝文帝改革之心非常迫切 D.孝文帝改革进程比较顺利
5.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包括( )
①土地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
③纺织、造船等有了明显进步 ④番禺成为主要外贸港口
1 / 7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
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8.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
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9.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
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
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1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
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 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 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 12.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
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3.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 )
2 / 7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
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15.“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
3 / 7
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18.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4 / 7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魏时期促进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北魏孝文帝
改革,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
生闻此,应当大庆”,由此可以看出,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都
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选B。
4.【答案】A 【解析】从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来看,迁都以
后大大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等政权分立。
与此同时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东晋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使得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故此目录的标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B项。 6.【答案】D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
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治
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导致分裂割据,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项错误;D项中的“合理”说法错误,排除。
9.【答案】C 【解析】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其对峙的是东晋。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可知,
材料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中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C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A项错误;十六国中也有政权是汉族
建立的,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先后有八个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