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课程作业
课 程:学 院:专 业:班 级:学 号:姓 名:任课教师:
课程作业
民间文学
年 月 日
1
《民间文学》课程作业
一、作品原文
从前,皖南山区有老虎。
有一年正月里,一只大老虎盘踞在村子后面的山上不走,伤害了不少牲口。壮丁几次出动去打它,都没有成功。村民商量说,要除这个害,非得请“唐打虎”不可。
“唐打虎”是徽州一个姓唐的大家族,据说这一家人个个是打虎的能手。大伙备了财礼,就派人到徽州去请。派去的人回来说:唐家的人答应了,打虎的能手随后就到。
过了两天,唐家果然派人来了,一个是老头,头发胡子全白了,背也驼了,还不住地咳嗽;一个是小孩,还不到十岁,说是祖孙俩。
老头觉察到了主人的神色,先开口说:“这儿离山上没几步路,先把老虎除了,回来再吃饭吧。”说完,站起身来,领着带来的小孩就走。
村里的人把他们送到山口,不敢往里走了。老头笑着说:“你们给老虎吓怕了,有我在这里,不用怕!”几个胆大的远远地跟在后面看。
进了山口,小孩走在前头,连连用鼻子闻。走了一段路,他对祖父说:“爷爷,这畜牲就在这里,正睡觉呢。我把它叫醒吧。”老头点了点头,找个地势站好了。小孩就学起老虎叫来。果然,老虎从树林里出来了。它大吼一声,震得地动山摇,猛扑过来。
老头儿双手握着一把斧子,斧柄不到一尺,斧嘴长四寸多点。他把斧子举过头,瞪大了眼睛,站得稳稳的。老虎扑过来,老头身子一蹲,把头一偏,老虎从他头上蹦了过去。谁也没想到,老虎一蹦过去就趴在地上不动了,肚子下面鲜血直流。大家围上去一看,原来才老虎的下巴到尾腚,都被斧子剖成了两半。
这一下村里的人都服了。老头带着孩子回村里吃饭,大家问他打虎的本事是从哪儿学来的。老头说,唐家的祖上不少人遭过虎害。后来出了个打柴的,叫唐牛,他身体壮,力气大,一担能挑二三百斤。有一次他正打柴,忽然来了只老虎。他拔腿就逃,老虎已经从背后扑上来了。他急得没法,两手抓住了从肩头扑下来的老虎腿,一下子用头顶住了老虎的咽喉,又用脚向后蹬老虎肚子。最后老虎不动了。唐牛的力气也使尽了,胸口已经被老虎抓得稀烂,抬到家里,一会儿就断气了。他临死还叮嘱儿子要打虎除害,交代了两条:一条是见了老虎不该怕,更不该逃;另一条是老虎见了人总要扑过来,要打它的咽喉和肚子。
唐家的子孙个个能打老虎,各有巧妙不同,但是大家都牢牢记住唐牛临死前说的这两条。
2
《民间文学》课程作业
二、作品分析
《唐打虎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民间写实故事里的劳动故事,主要讲述了打虎老头运用智慧为人民除害,敢于斗争的故事,该故事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的奇迹,总结了劳动人们的生产经验。
《唐打虎的故事》这则民间故事展现了人物典型化、语言的白描化的艺术特点,同时也运用了对比、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艺术手法。
一、人物典型化
作者选择祖孙两人作为打虎英雄,一开始就出乎人们意料,这使备了厚礼、满怀敬仰的村民大失所望,祖孙两人能否对付凶猛的老虎?这样的典型人物在开头便设下悬念,吸引人们急于知道后事。
二、对比手法
(一)壮丁和打虎老牛对比。“壮丁几次出动去打它,都没有成功”,而打虎老头人老体衰,仅
带着一个不到十岁的孩童,一次就将老虎置之死地。一“壮”一“弱”的对比,衬托出打虎老头勇于除害的精神和高超的本领。
(二)村里人和打虎老头的对比。“村里的人把他们送到山口,不敢往里走了。老头笑着说:‘你
们给老虎吓怕了,有我在这里,不用怕!’”这一“紧”一“松”,更加显示出打虎老头“艺高人胆大”的气概。
(三)打虎老头的外貌和实际本领的对比,打虎老头“头发胡子全白了,背也驼了,还不住地
咳嗽”,村里人都大失所望,然而,作者通过动作、神态描绘出打虎的精彩场面,这样对比,更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四)唐牛和打虎老头的对比。唐牛身体壮、力气大,一担能挑二三百斤,但是一见老虎就跑,
虽然最后打死了老虎,自己也丧命了。打虎老头与唐牛不同,他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出一套打虎方法,最终将老虎打死,也没有丢掉性命。这几处对比归纳下来便是:心理对比,行为对比和打虎对比。 三、侧面描写
文章一开头就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厉害,虽说“壮丁出动几次去打”,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于是,村民们只得“备厚礼”、“派专人”去请唐打虎。这样侧面描写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
四、先抑后扬
村民们见到唐家派来打虎的人“一个是老头儿,一个是小孩”大失所望,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打
3
《民间文学》课程作业
虎人的形象不是这样的,但正好相反,打死老虎的就是这祖孙俩。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加突出唐家人打虎本领高超。
这则民间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面对困难,不能害怕逃避,而要研究其规律,掌握解决困难的困难,这样才能战胜困难,从而取得胜利。
《唐打虎的故事》善于塑造形象,吸引读者和听众,展现了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