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可以说是艺术上的一支奇葩。而明清瓷器是瓷器发展的成熟时期, 自然在瓷器史上占有足够的分量。两个时期,人们用智慧创造的艺术珍品是后 人永远的财富。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瓷器的特点及成就方面加以分析。
明代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呈上起下, 它夹在两个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之间, 虽略
显逊色,但起艺术成就是同样不可忽视的。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 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靖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 无不显示着明代人的才智。宋代瓷器造型追求简明,追求绚丽至极的平淡。而明 代造型追求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它 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的氧 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同时熔剂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 同时,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以下分 别从明青花和斗彩说明。
斗彩瓷,是以 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 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斗彩瓷创烧于明 成化时期(1465 — 1487 )它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 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幵辟 了新的途径。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
景德镇窑 烧制的一
青
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 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 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 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
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 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成化瓷器的胎质细腻纯净,釉层 滋润沉静,釉下淡雅的青花和
釉上艳丽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娇艳绚丽的艺术特 点,故历朝均以成化斗彩瓷最为名贵。最有名的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乾隆朝唐 衡诠《文房肆考》说: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 母鸡,跃跃欲动。”
宣德官窑青花,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 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
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清代的瓷业从康熙十九年幵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质量
之精美,造型之多样,彩釉之丰富,达到了登峰造极。其特点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就外形来说,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 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就胎体来说,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而就胎釉 而言,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 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 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总之,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继宋代以来 的第二个高峰。而其成就体现在仿历代名瓷器、颜色釉、 彩绘瓷发高度发展上。以
下分别从珐琅彩和粉彩来说明。
王去琅彩是将画王去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 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 古月 轩”,国外称 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 一步发展。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
瓷器釉上彩 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 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 五彩的基础上受 珐 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 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
玻璃白”玻璃白”
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 此被称为 粉彩”或软彩”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清乾隆粉彩九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