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
.
◆消解批评往往指出作品本文的自我消解性质,论证不存在恒定的结构和意义。
◆局限性:后结构主义的消解论有一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在阅读时逃避到享乐主义的快感中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把作者和读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不免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否定作者,把作者所处时代、经历与作品联系完全切断,使文学批评成为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这也是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摆脱不了的局限。 ◆问题在于其根本否认意义的明确性,过分夸大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1 德里达1966《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结构是没有等级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语言是自由嬉戏的领域;结构是对自由嬉戏的压抑和封闭。1967《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
“耶鲁学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
2基本理论:
否认超验所指,颠覆在场的形而上学,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构成其基本立保罗\德曼:《盲视与偏见》《阅读的寓言》
场。
a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
逻格斯中心主义相信有某个终极所指,如存在、本质、本原、真理、实在等等,可以作
为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逻格斯即终极真理。
尼采: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寓所 解构言语/文字的二元对立成为解构理论的基点。
德里达认为距离、缺场、误解、含混是语言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同时文字所具有的任人
.
.
误解的不可靠性也正从根本处反映了整个语言活动的局限。
“原型文字”是传统的文字概念和言语概念的原型所在,是一切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
原型文字是语言的基础,是建构意义的生产模式,跳出了二元对立的框架。他通过瓦解二元独立中的界限和等级进一步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
b解构主义的几个概念
异延:异,为差异;延,为延宕。异延没有本质可言,它渗入每一个实在和每一个概念
之中,构成差异系统的游戏,在表现特征上,异延展示的是差异的踪迹,并表现出强烈的非中心特征。
播撒:指的是文字的非中心特征,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所有文字都具有自我解
构的潜能。
增补:可用来解构指涉二元对立之间的等级转换和消弭的可能性,同时代表了完成和不
完满,存在与非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删除下书写
踪迹:踪迹不是一种在场,而是在场分解自身、移置自身,复指涉自身的一种幻想,不
可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因为现实是过去的继续、未来的预设。
这些概念都具有非同义的同义语、非本原的本原的特点,都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化中。知
识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万物无一不在自我解构中变化延续,并且这些概念向人们昭示,人类对于所有的关于生命、自我、知识的解释都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3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
米勒明确指出了解构批评的性质,批评只能是阐释、阐释、再阐释。在阐释活动中,解
构主义从不打算建构权威的意义,也不希冀获得最后的结论。解构主义坚持“文本之外一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