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60分)
1、哲学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
①哲学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不大 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③人人都懂哲学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有关世界观与哲学联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哲学和世界观都可以自发形成 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D.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 “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舆,抚四海于一瞬。”这段话说明( )
A.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 B.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C.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
4、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上述材料体现了( )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 哲学是人类对其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6.“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分别代表了下列哪些哲学派别(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7.“气者,理之依也”“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心外无物”“动恒动,静恒静”这些观点依次是( )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④形而上学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
8、20XX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的紧急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发生错动的结果,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这说明( ) A.存在决定思维 B.思维与存在不可分离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9、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
A、是又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
、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D.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的上的伟大变革,他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庄子与惠施有一次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鱼在水里游动,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 ,固不知子之乐矣;子非鱼,固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不可知论 D.可知论 12.右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 )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它坚持( ) A.科学的观点 B.唯物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4.下列关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B.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 C.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哲学不是
15.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A.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B.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16、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 ②路线、方针、政策 ③公式定理 ④生产关系 ⑤法律 A、①④ B、③ C、①③④ D、①③⑤
17、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是( )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18、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 A.意识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B.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19、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 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 20、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1、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2.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这表明了( )
A.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静止是相对的 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3.宗教观念、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梦境奇遇等都是( )
A.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B.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了人脑的结果 C.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现实生活中完全找不到
24、上海新建成的长江大桥、北京20XX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都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建设。这说明( )
A.人的意识能够决定客观事物产生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25.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
们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因为 (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人脑的机能 B.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只有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决定作用 2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③说明意识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⑤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27、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2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意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有一天会超过物质的决定作用 B、人类总有一天会穷尽对一切事物的认识 C、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自然界奴隶的命运D.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29、“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精神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时有时无
②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
③精神力量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0.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 )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试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性。(8分)
32、明月何皎皎。几千年前,中国人根据对月亮形象的观察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
(1)请简要分析“人们能够给月亮编织出美丽故事”所说明的唯物论道理。(8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嫦娥一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四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三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两百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2)有人说,人们能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意识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请你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对这种观点予以评价。(10分)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