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李庆莲 隋中合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5期
中职学生由于基础差,缺乏学习自信和兴趣,对数学课程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很多学生看到数学就头疼,很少参与教学互动环节,教师无法获得教学成就感,失去教学动力,甚至产生职业怠倦。数学成为了一门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学科,师生处于被动式完成任务的教学状态。
一、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与矛盾
1.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厌学、弃学。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无门槛招生,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起点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等各方面较差。而数学内容抽象性、逻辑性较强,使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怯而止步,甚至失去学习信心,自暴自弃。
2.学生认知偏差——学习数学无用论。有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有的甚至是家长逼迫而来,多数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认为学习没有用处,对学习数学认知驱动力不足,甚至有抵触情绪。
3.教材远离生活——偏理论少应用。当前中职数学教材过于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严重脱节。中职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课、岗位需求所需要的知识缺少联系,这使得学生看不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4.教学方式传统——满堂灌、题海战。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题海战”现象普遍,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意识,数学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引发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
二、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走出数学教学困局的必由之路
1.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1)生活化。“生活”一般意义上是指生物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化”作为名词后缀,表示事物性质的改变,转变成某种状态,或者达到某种境界。
所谓生活化就是使某种活动“变成”生活的,与生活的关系由疏离隔阂变成亲密无间的状态,使某种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2)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生活现象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2.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提出教学的本质是生活,强烈呼吁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不但满足儿童的本能与兴趣,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习成为乐事。
(2)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同时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三、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1.在生活情境或趣味问题中走进数学课堂——激发学习兴趣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从学生身边实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如在教学《二面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学生都熟悉的现象:翻开的书本、打开的笔记本电脑、敞开的门与墙面、楼梯的两个面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观察学习什么是二面角;如教学《函数》时,从每天买饮料的瓶数与所付的钱数之间的对应变化,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学习《数据收集》时,让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身高和来自的市县等;学习《两个计数原理》时,让学生说出从学校回家的方式有几种;学习《排列》时,从田忌赛马、乒乓球团体赛出场顺序体验排序的重要性等,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减少对数学学习的心理焦虑和畏惧感。
2.在数学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若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身边的事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体验学习的强烈愿望。
如学习《集合》时,请所有男生站起来,所有男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请所有女生站起来,所有女生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学习《集合的交集》时,请有哥哥的同学举右手,有姐姐的举左手,那么双手都举的是什么情况呢?如学习《概率》时,拿硬币和骰子让学生亲自抛掷试验,拿彩色玻璃球让学生体验摸到红球白球的概率;如学习《众数和中位数》时让学生报出自己年龄、所穿鞋号的大小,然后找出众数和中位数;学习《等比数列》时,用一张大报纸让学生对折,看报纸页数和面积的变化规律;学习《简单随机抽样》时,让学生制作抓阄,抓到规定号数的报出自己身高、视力,然后估算班级同学的身高与视力,学生兴趣很高,效果很好。
3.从生活现象或实际问题中探究数学规律——学习兴趣的加油站。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加强教材和生活元素的结合度,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学习《函数的应用》时,利用大家都熟悉的乘坐出租车付费、生活中交水费和电费及交个人所得税等阶梯付费例子;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细菌繁殖的速度、折纸时面积和纸张页数的变化体验指数运算;学习《函数单调性》时,用当地一天中气温变化图来认识函数的增减性;学习《等差数列》时让学生说说所穿鞋子、校服的号码大小差别规律、楼梯每级台阶的高度等学生感到比较熟悉的事物,激发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4.学以致用彰显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应用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设计挖掘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激发学生成就感与价值感。
如学习《抽样调查》后,举例生活中去买西瓜时,会让卖瓜的用刀切个小口品尝,厨师做汤放盐时会舀一小勺尝一下咸淡,是什么道理?学习《加权平均数》时,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平时分、
作业分、考试分按不同比例计算期末总评得分;如学习《绝对值》之后,搜集钟表工厂根据钟表的误差检验哪些是合格的?比标准时间快的记作正数,比标准时间慢的记作负数,记录如下:-0.1,-0.4,+0.5,-0.6,-0.2,+0.3,误差在0.5之内的都是合格,哪些是次品;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要求学生只用尺子测量操场上旗杆或大树的高度,通过旗杆(或大树)和同学在阳光下影长的关系,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或大树)的高度。随着一个个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转变了学习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四、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效果与意义
1.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大大减弱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和厌学心态,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到知识学有所用,从而消除学习无用论的思想,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面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应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把教学寓于生活
情境或游戏活动中,调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级重点课题“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Z201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