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写作的三个主要内部规律
4. 写作素质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1 写作素质主要包括的四个方面 4.2 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5. 思维的形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1 逻辑思维的含义 5.2 形象思维的含义 5.3 灵感思维的含义 5.4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6. 想象的种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第七章 写作过程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述了写作过程:积累感知、构思谋篇、行文表达、修改完善,通过对积累的主要途径——感知的阐释及对构思、表达、修改方式的阐述,对写作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积累、感知、构思、表达、修改的基本方法,能够较为灵活地、综合运用本章讲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写作活动。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积累、感知、构思、表达的基本方式,难点是如何灵活地综合运用本章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积累感知 第二节 构思谋篇 第三节 行文表达 第四节 修改完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写作过程的五个阶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积累对写作的意义,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 感知的概念和分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1 感知的概念特点
3.2 感知的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类
4. 感知在写作中的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 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1 直接感知的两种主要方式 5.2 间接感知的主要方式
6. 观察的种类和要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6.1 观察的四种类型 6.2 观察的五点要求
7. 调查采访的方法和要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7.1 调查采访常用的四种方法 7.2 调查采访的三点要求
8. 阅读集录的基本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9. 构思的含义、本质和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9.1 构思的含义
9.2 构思的本质 9.3 构思的作用
10.构思的基本方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0.1 发散型构思的含义
10.2 发散型构思的两翼:联想和想象 10.3 发散型构思的常用的三种方式 10.4 收敛型构思的含义
10.5 收敛型构思的两翼:分析和综合 10.6 纵分析的含义
10.7 突现型构思的一般进程 10.8 求异型构思的类别
11.构思的进程,要求达到“综合运用”层次。 11.1 整体构思的进程 11.2 局部构思包含的内容
12.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2.1 文章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 12.2 常用的叙述方法 12.3 倒叙的含义 12.4 补叙的含义 12.5 白描的含义
12.6 立论的三种主要方法 12.7 阐析法的含义 12.8 推理法的含义
12.9 推理的三种主要方法 12.10 直接驳论的方法
12.11 间接驳论主要采用的方法 12.12 直接抒情的含义
13.表达的模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3.1 文句模式的四种基本形态 13.2 三种典型的段落模式 13.3 记叙类文体模式的构成 13.4 议论类文体模式的构成 13.5 说明类文体模式的构成
14.修改的要求,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15.修改的范围和方式,要求“识记”层次。 15.1 修改的范围 15.2 留空号
16.文面包含的内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第八章 写作技法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写作技法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一些传统写作技法和新技法,阐述了写作的辩证手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认识到写作技法的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并掌握一些传统和新技法,能够自由、灵活地将写作技法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一些传统技法和新技法的特点与应用,难点是写作辩证手法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写作技法的概述 第二节 写作技法举隅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写作技法的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 写作技法的含义 1.2 写作技法的特点
2. 写作技法的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 传统写作技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1 文眼的含义 3.2 文眼的作用 3.3 设置悬念的方法 3.4 伏笔的含义
3.5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
3.6 按隐显藏露划分的三种设伏方式 3.7 象征的含义 3.8 用典的类型
4. 用典的作用,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5. 起兴、巧合、烘托的技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6. 新技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6.1 常用的间离手法 6.2 黑色幽默的含义
6.3 构成黑色幽默常用的手法
6.4 “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具有的特点 6.5 视点的含义 6.6 视点的种类 6.7 人物视点的作用 6.8 多重视点的含义
7. 写作技法的创造性,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8. 假定化的间离手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9. 夸张、倒错、意识流手法的应用,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0.“生活流”手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1.“人物视点”的运用,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2.赏析戏剧矛盾冲突,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3.写作的辩证手法,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3.1 常见的写作辩证手法类型 13.2 虚实法的含义
13.3 “实写”的含义及作用 13.4 “虚写”的含义及作用 13.5 动静法的类别 13.6 庄谐法的含义
14.动静手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5.张弛手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6.抑扬手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7.疏密手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8.婉笔手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19.擒纵手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0.奇正手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1.犯避手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九章 新闻文体写作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了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概念、特点、类别和写作。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种类,掌握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写作,难点是消息导语、背景、主体的写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消息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报告文学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消息的界说,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 消息的含义
1.2 狭义的新闻与广义的新闻
2. 消息的特点和种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1 消息的特点 2.2 消息的种类 2.3 动态消息的含义
3. 消息的写作,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1 消息的基本构成 3.2 消息标题的构成 3.3 引题的含义及作用 3.4 正题的含义及作用 3.5 副题的含义及作用 3.6 消息导语的含义 3.7 导语常见的写法
3.8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 3.9 消息背景的含义
3.10 消息背景常见的种类
4. 通讯的界说与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1 通讯的含义 4.2 通讯的特点
4.3 概貌通讯的含义 4.4 工作通讯的含义
5. 报告文学的含义与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1 报告文学的含义 5.2 报告文学的特点
6.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7. 报告文学的写作,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十章 文学文体写作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了诗歌、散文、小说写作的知识和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 散文、诗歌、小说的特点,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的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诗歌、散文的特点,难点是散文、诗歌、小说的写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散文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小说
(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狭义散文的含义,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散文的分类和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1 散文的类别 2.2 散文的特点
3. 诗歌的界说与分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1 诗歌的含义 3.2 诗歌的分类
4. 诗歌的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 诗歌的写作,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6. 小说的界说,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6.1 小说的含义
6.2 构成小说的三个要素
7. 小说的特征,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8. 小说人物形象真实性和典型性特点,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 9. 小说细节的分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0.散文的写作,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第十一章 议论文体写作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思想评论、杂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界说、分类、特点和写作。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思想评论、杂文、文艺评论和学术论文的分类,掌握诗歌思想评论、杂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能初步进行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的写作尝试。 本章所列的知识点中,重点是思想评论、杂文、文艺评论的特点,难点是如何写作思想评论和学术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专业独立本科段阅读与写作专论考试大纲 - 图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