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语文重点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描写

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

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

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

(1)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比)。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6)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7)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三、作品的谋篇布局

(1)文章开头描写的作用。开头描写某事物一般作用为突出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2)前后照应。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

(3)考查伏笔。伏笔的作用是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4)考查悬念。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文章的趣味。

(5)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6)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8)文章标题。一般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起着线索、贯穿全文和点明主题的作用。

四、作品的修辞方法

(1)比喻。其作用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其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4)排比。其作用为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便于充沛地表达情感。 (5)反复。其作用为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6)对比。其作用为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7)设问。其作用为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通感。指打通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

诗歌鉴赏答题答题步骤

①题目直接问表现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内容+技巧+语言)

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形式) 答题思路: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 +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补充:常见术语 语言风格:

清新飘逸、流畅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浅白如话(多用口语)、华美绚丽、清丽

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悲壮、细腻感人、简练生动、情真意切。 思想情感: 依恋、惆怅、伤感、凄苦、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愉悦、乐观,憎恶、激愤、愤懑、仰慕、热爱,激昂雄壮、悲壮,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文言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的否定句,宾语前置。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屈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韩愈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何以解忧?曹操《短歌行》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北朝民歌 3.介词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

4.特殊结构

用 \之\、\是\将宾语提前, \之\、\是\为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惟命是听、惟利是图 、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无标志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二、状语后置 1.介词“于”作标志 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季氏将伐颛臾》 学于余 《师说》 2.介词“以”作标志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申之以孝悌之义 《晏子治东阿》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赤壁赋》3.介词“乎”作标志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 中心语+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四、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五、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略,有呼应后文省略,根据意思推测省略了谁,十分重要,否则不通

例:(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事。 2.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 例: 谁得而族灭(之)也?

竖子不足与(之)谋 3.省略介词 介词“于”“以”常被省略

例子:长桥卧(于)波 赐之(以)彘肩

六、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翻译时加“是”。 标志:

1.……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的各种变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刘备,天下枭雄

2.为 汝为长者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否定判断

4.否定判断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非我也,岁也

5.乃、则、即、皆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我即师也

此皆仁义之人

七、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过来均加“被”。 1.见 渐见愁煎迫

2.于 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 为仲卿母所遣 6. 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7.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意思 函谷举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城陷而虏

高中语文重点笔记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描写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环境、场面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2)叙述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4aa277h08n6j4879hw6x2111f27v00b9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