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之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介绍八音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了解它们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2. 用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
3.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启发想象了解它所体现的情景以及情绪特征。 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讲故事、欣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十面埋伏》。
2. 让学生自主探究乐曲《十面埋伏》所体现的情景以及情绪特征,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播放乐曲《欢沁》,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乐器。
(设计理念:欢快的乐曲容易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及兴趣。) 生:琵琶、笛子、碰铃、钢琴等。 师:这首乐曲以什么乐器为主? 生:民族乐器。 2.了解、认识民族乐器
(多媒体出示琵琶、埙、笙、竹笛、编钟、磬、鼓等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分类)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其实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造型独特,音色优美的各种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后来,人们把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也称为八音。
师:发展到现在,乐器的分类又以它的演奏性能为主,分为四大类。出示图片,学生讨论分类
3.听辨部分民族乐器音色(琵琶、笛子、二胡、古筝、堂鼓) 4. 欣赏乐曲
师:我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篇里这样形容一种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谁能说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乐器的音色?
生:琵琶(如不能回答,再次播放琵琶片段音乐)
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琵琶音乐,说出听完这段音乐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一般这样的音乐表现什么样的故事?(播放《十面埋伏》片段音乐) 生:(讨论回答)
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听用琵琶为我们讲述的一段音乐故事《十面埋伏》。它是根据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决战这一历史事实编写的。描述的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开始争霸天下,他们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是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一直是难分高下,后来由于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斩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被刘邦的十万大军包围,在乌江边展开了激战,最终项王败阵、拔剑自刎。在这首乐曲中,你都能听出什么场景和情绪呢?(播放音乐) 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欣赏课的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让学生在倾听音乐时化“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所以在设计听赏时,没有告诉学生乐曲曲式的划分,而是先让学生根据故事想象乐曲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然后交流学生自己认为深刻片段的感受,尊重、鼓励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
师:全曲共分 3大部分,(多媒体出示)第一部分描述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第二部分描绘了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描写楚军战败,项羽乌江自刎的情景(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先生在国外的现场演奏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找出你感受最深刻的一部分,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复听音乐,感受音乐,分享感受)
生:讨论,分享感受。
师总结:在这首乐曲中,我们既听出了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听出了失败者非凡的气概。琵琶的演奏使我们犹如置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了那个凄婉之夜,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师:对照外国人欣赏音乐的习惯,请同学们评价自己欣赏音乐的习惯。 生:自我评价
师:告诉学生一些倾听音乐不文明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 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是要用“倾听”来做前提的,“倾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听”音乐,她是审美艺术欣赏形成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 5.了解新民乐
师:中国传统民乐素以华夏艺术瑰宝著称。千百年来,它以多姿多彩的乐韵始终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而如今,在新时期又出现了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音乐现象,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在欣赏片段的同时思考: 在这段画面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播放十二乐坊演奏片段,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师:“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和成名,成就了现在的“新民乐”。而新民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也为传统民乐的保护式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把它继承和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 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