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
作者:朱晓萍
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9期
摘要: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用问题统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再对问题进行拓展延伸的模式。在本文中作者主要研究了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从该方法的实践、注意事项等方面来具体探究。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历史与社会学科;注意问题
课程改革是现在教育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进行课改时,邱学华老师提出的符合了现今改革的主题的“尝试教学法”在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占据了鳌头。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要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为学生主动讨论、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借助课程改革契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不失为改变这种状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统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即把“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我们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也能够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在上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分为哪三个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区?这三个阶梯的山脉有哪些?等,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回答问题。我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扮演倾听者、引导者的角色,对于有失偏颇的质疑、分析也不急于给以否定,而是赞许其敢于开动脑筋,思维活跃,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中自己去筛选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思维显得灵活多变,也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3、迁移应用,再生问题。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
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比如说还是上面所说的那一课,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就是如何对山区进行开发?这让学生可以多动脑去想,对知识能有一个很好的巩固迁移。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它自身的优缺点,如何让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这是我们社会老师要去思考的。我觉得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要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历史与社会中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环环相扣,并且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根据教材设问,或在核心处设问,或在热点处设问,寻找问题良好的切入点。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问,不断设计出富有价值、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是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或联系,或比较,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再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2、营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问题产生于“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在“问题教学”中,需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加以肯定。实行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提出幼稚的、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
3、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问题教学模式下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激烈程度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因而,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要有知識交流、信息交流外,更要有思想交流、情感交流,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教与学配合默契的最佳效果。 4、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问题情境”式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
不能包办代替;但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结束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总结,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结论,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概念。
总之,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源泉和动力,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