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在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袁敬柏[1]收集了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章90篇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占88.7%,其次为“头痛”,占77.4%。
眩晕最初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且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提出:“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木滞,气血不畅则眩晕,这也是对眩晕病位的最初阐述。《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风火相动致眩。《灵枢·13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进一步阐述了眩晕的病机。
“头痛”最初出现在《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头痛被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认为外感与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李东垣《东垣十书》遵从《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而且进一步将头痛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2 病因病机
眩晕在《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病机为因虚致眩,风火相动致眩。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张仲景认为,眩晕是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所致,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宋代严用和于《济生方》中论述此病病机为:“肝风上攻,必致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转,起则眩倒是也……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提出六淫、七情致眩。《丹溪心法》中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中发扬了这一理论。杨仁斋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提出了血瘀致眩观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家认为,眩晕与体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曰:“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可归为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虚中挟实,或以实为主,实中带虚等。
张文涛[2]认为,高血压病因实证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风、寒、火、便秘、食积,虚证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肺虚、肾虚、肝虚、心虚。实证是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于精遂脉道,气血逆乱壅滞而使血压升高,虚证则是气血阴阳亏虚时,血脉拘急来维持正常运行,又能减少阴阳耗损,所以血压升高。朱其恩等[3]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还与寒冷的地理环境有关,且认为瘀阻血脉,肝风内动是其基本病机。邓铁涛[4]教授认为,高血压的病机主要在肝,同时与心脾肾相关,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及烟酒、先天不足、忧思劳倦等,治则上认为调肝为主,与五脏相关,在调肝的同时兼顾补肾阴、滋肾水、补肺益气、健脾和胃等。 3 辨证分型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指导原则》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分型为: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四型,但临床上不仅局限于四型。陈柏钧教授[5]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正气渐衰、实证变虚证的过程:疾病早期为肝火上炎型,清肝泻火,予龙胆泻肝汤加减;疾病中期为肝肾阴虚型,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予六味地黄丸加减;疾病后期为阴阳两虚型,滋阴补肾,温阳利水,予金匮肾气丸加减;疾病末期为阳气衰微型,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予济生肾气丸加减。王丽颖[6]等对15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显示:痰瘀互结占59.68%,阴阳失调占36.07%,瘀血阻络占15.12%等,结果表明,“痰瘀互结,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重要证型。张洋等[7]对高血压中医证型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发现高血压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四种证型为主,证型的分布与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不良生活习惯、心血管危险因素、四诊信息、血流动力学等密切相关。 4 治疗方法 4.1 内治法 4.1.1 验方治疗
高寒琦[8]等将196位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予硝苯地平片口服,40天后进行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8.5%,对照组有效率9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李航[9]对108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的临床研究,分析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壅盛型眩晕病,在血压控制方面比西药的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且在有效降压、降脂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苗华为教授[10]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型)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组,西药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西药组予化痰通络活血汤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4周后观察记录,分析数据表明:中西药组在降压效果、临床症状疗效、空腹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且安全可靠。 4.1.2 中成药
董珍宇等[11]将1854例患者分为合并降压组和不合并降压组,评估舒张压变化,结果显示,松龄血脉康胶囊能够有效控制舒张压,改善血压达标率。
廖若夷[12]把60个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复方钩藤降宁压片,对照组予替米沙坦口服,4周后观察,数据分析表明:复方钩藤降压宁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能够降低高血压病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替米沙坦,同时,治疗组可升高患者血浆中脂联素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安全可靠。
臧晓丽等[13]将高血压伴抑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速效救心丸,对照组予安慰剂,用放射免疫法查看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显示:治疗组对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郭炜等[14]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银杏叶片,均治疗8周。结论:银杏叶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确切,可平稳、有效降低24h血压。 4.1.3 单方偏方
郑炜[15]等采用钩藤开水泡后饮用的方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治疗组30例,安慰剂组30例,结果显示钩藤泡水具有稳定降压的功效。
4.1.4 针灸治疗
梁伟波[16]等将68例急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衡针组针刺双侧降压穴、头痛穴,对照组舌下含服卡托普利25mg/次,记录数据,分析显示:两组降压效果显著,两组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压值、舒张压比值及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且都安全可靠。
王树国[17]等用针灸治疗10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基础穴为:足三里、阳陵泉、百合、合谷、曲池、三阴交,20天为一疗程,结果显示:显效22.6%,有效67%,无效10.4%,针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效果明显,且各种证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4.1.5 中药浴足治疗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张广清[18]等将21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基础降压药加每日1次浴足方浴足,对照组口服基础降压药。浴足方组成:怀牛膝、川芎各30g,天麻、钩藤后下、吴茱萸、肉桂各10g。分析数据显示:治疗组降压、临床症状、学流动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安全可靠。
魏明斌[19]将2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医足浴疗法,对照组予硝苯地平片,30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足浴组有效率92.38%,西药组有效率84.76,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血压改善情况足浴组优于西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故足浴对高血压疗效良好。
4.1.6 膏药敷贴
焦宁[20]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西药加敷贴组,西药组常规服用西药,西药敷贴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三子养亲汤穴位敷贴,1个月为一疗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三子养阴汤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有效缩小脉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对头晕、头痛等症状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有效。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