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咬文嚼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目的: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一节 一、导入:

“小老鼠看书”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词典中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有三个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由此可见这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那么朱光潜先生对这一成语赋予了怎样的新意?我们今天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和奠基者这一。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词: A、生字:

倒涎憎恶茗烟深恶痛绝啰嗦 锱铢必较斟酌没镞岑寂月晕 烹小龙团清沁蕴藉太滥灞桥 付梓尺牍 B、新词:

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

援例:引用成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内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 胸襟:抱负、气量。 岑寂:寂静。

捉摸:猜测;预料。

游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若隐若现:像是隐藏,又像是显现。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点石成金: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方向发展。 2、精读课文,把握文段主旨:

第一段:郭沫若听从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中的台词,使文句意味大变。 第二段: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是”“你这”“你有”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

第三、四段:举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第五段: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诗歌的意境不同。

第六段: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之分,并以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旨意丰富蕴藉。

第七段:联想意义的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八段: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 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为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B、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第二节

一、分析全文:

1、演员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台词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认为改得怎样?他的理由是什么?

郭沫若认为演员觉得改得很恰当。

郭沫若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会落个“不是”;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2、根据这种认识郭沫若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什么?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朱光潜先生认为以上两种修改方法怎样?

认为第一种修改得很好,引用《水浒》里的用语对“你这”句式作推敲,证明演员确实修改得好;而第二种修改得不妥,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进而予以反驳。

4、朱光潜为什么认为第二种修改得不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根本不成一句话。

5、所以第二段中第一句话“这是炼字的的好例”,“这”就指代不明,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猜知作者的本意是指什么?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6、大家比较阅读一、二段,说说朱光潜和郭沫若他们分别是怎样看待“你是”“你这”这两种句式?

郭沫若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会落个“不是”;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是什么”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你这”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7、“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换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式之后,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了,这就直接证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几句话的正确性?既然这样这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无论在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8、下面我们读读《史记》中“李广射虎”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翻译: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见第四段内容。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文字的好坏并不由繁简决定,而是由意味、表达效果而定。 9、作者对于贾岛的“推敲”这一典故,他有没有认为哪一句好些?

作者没有明确究竟哪一句用得好,他认为选“推”或“敲”字,重要的是选用的这个字所营造的境界要与作者当时所要说的相符合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10、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肯定哪个字用得好,但他还是对这两个字分别作了探讨,他是怎样探讨的?

作者认为用“推”虽然显得鲁莽,但可说明门是虚掩的,由门虚掩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想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无声,气氛冷寂,才不惊动宿鸟,与全诗调和些。

用“敲”字显得拘礼些,说明寺里有人应门,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寺里至少有一些温暖人情。由此可见“敲”的空气没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来说,“敲”为有声,会惊起宿鸟,打破岑寂,会平添搅扰。

由此可见,诗歌用字不同,意境改变。 11、第一部分各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三个例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2、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字的难处在于其意义的确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易用;固定的;偏于类型;

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难用;游离的;偏于个性;意蕴丰富。

1zqys6y5n57z7sh756f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