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鸣在歌唱中的运用技巧
■ 王朝辉
【摘 要】【摘 要】: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在歌唱中,共鸣的运用是非常重要,共鸣运用的技巧关系到歌声的音色、音质、音量等。正确运用歌唱共鸣,是为了使歌声发声圆润、优美、响亮、悦耳。因此,想有好的声音就需要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的混合比例,使各个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从而获得好的发声效果。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歌唱;歌唱共鸣;共鸣技巧
一、共鸣的概述
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别的物体也振动发声,即产生共振,就叫共鸣。语音的发音体是声带,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它发出的声音十分微弱,只有经过口腔等器官的共鸣,才能得到扩大,并形成各种不同的语音音色。它的音色被美化,音量被扩大,声音既丰满圆润,又集中明亮。因此,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技巧是正确的发声和建立美好的歌唱的基础。
二、歌唱中共鸣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人体的歌唱共鸣包括三类共鸣: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等。下面就分别讲述这三类共鸣的原理及其作用。 1.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处于硬腭以上的共鸣腔,主要共鸣器官包括鼻腔、鼻窦和鼻咽腔。头腔共鸣获得的方式是抬软腭和小舌,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大些
(像打哈欠前的准备动作),声波便沿着上腭骨送到鼻咽腔、鼻腔和鼻窦处引起振动,产生共鸣。由于这些共鸣腔体远离喉头、声带,不仅能美化声音使其达到高泛音的共振,同时也能使声波在较高的地方获得共振,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喉部的力量,使歌唱更加持久。要想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要在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打开头腔里的各种窦体,如额窦、蝶窦等,从而使音色透明、光亮、有色彩,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美妙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的器官包括口腔、口咽腔、喉腔、喉咽腔等。它是唱中声区各音的主要共鸣。口腔共鸣获得的方式是在打开喉咙的基础上,微抬笑肌,下腭自然放下,让声带发出的声波随气息通过咽喉部推送到口腔的前上部引起振动,产生共鸣。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的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的扩大,即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引起几个窦体的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口腔共鸣的音色单调、原始,比较缺乏艺术表现力,只有将它与其它共鸣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丰富歌唱音色。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的声波。歌唱中遇低音时,主要依赖于口腔共鸣。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是喉头以下的胸部共鸣腔。它是唱低声区各音的重要共鸣。胸腔共鸣获得的方式是做半打哈欠状,下腭自然下垂,让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后,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产生共鸣。
胸腔在歌唱发声中起着共鸣箱的作用,是加强声音的厚度、宽度和深度的重要部位。胸腔共鸣对调和歌唱者的音色至为关键,声音的色彩,是由发音体震动的方式、形状、成分及发音体的品质等因素决定的。歌唱者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或明亮、或圆润、或宽厚、或柔美。恰当地运用好正确的歌唱呼吸,调节好胸腔共鸣的比例,便会改变高音的音色质地,有利于发挥低音区的歌唱技巧。此外,胸腔共鸣的正确运用不是以音色低沉、浑厚为标准的,而是它在参与发声的过程中,对声音的美化、调节所发挥的能效为标准的。只要发声者自身感觉喉部、胸部很放松,听者感觉声音自然、适中就好,而高音多一点还是低音多一点是由发音者的音色特性决定的,这个和发声科学性并不矛盾,只要达到了“通透、明亮、自然”的效果,就是好声音。
三、歌唱中共鸣技巧的运用
共鸣是整体的,必须完整地看待共鸣。按各共鸣腔体与声区的关系,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声区,但并不意味可以将各个共鸣腔体孤立地使用。各共鸣腔体的作用以及所发出的共鸣声音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各共鸣腔体之间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使不同的共鸣声音相互交融,形成和谐统一整体的混合共鸣声音,这种整体混合共鸣声音,才是歌唱所需的最理想的声音效果。在实际的歌唱发声中,应将所有的共鸣腔体在三个声区的不同比例、主次有所侧重,使之有机地协调起来,混合运用。除了共鸣的要求外,歌唱过程中三个声区的统一、音色变换以及高低、强弱处理等,也与共鸣腔体的正确调节有关,应该说,共鸣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歌唱发声时运用“整体共鸣”,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明亮华丽、丰满结实。如果歌唱没有良好的混合共鸣的状态,是很难做到声区的统一的。声区的统一是混合共鸣效果的具体要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