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4.“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略。
师:(教师用电脑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助教课件,边演边讲)割圆术是三国时刘徽首创的。它是由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计算,然后边数逐渐加倍到正12边形、24边形……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
5.指南车是什么?它和指南针有什么区别?
师:指南车是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车。在车上装一个木头人,车子里有很多齿轮,无论车子转向哪边,木头人的手总是指向南方。指南针是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把磁针支在一个直轴上,可以作水平旋转,由于磁针受地磁吸引,针的一头总是指向南方。
师:通过对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过程的了解,大家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出现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他的进化论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这部百科全书就是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好!我们阅读第二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学生阅读第二目的过程略,要求与第一目相同) 师:通过阅读,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 (学生回答过程略)
师:投影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贾思勰是北魏、东魏时期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撰写了《齐民要术》。这是一部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92篇,分10卷,近11万字。主要内容是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牲畜的饲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书中详细介绍了嫁接法 ,特别是“接枣法”和现在河南新郑枣区所用的方法相同。《齐民要术》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而且在世界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师:关于第二目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贾思勰是怎样写出《齐民要术》的? 师:首先,他注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齐民要术》引用古书达156种,引用《诗经》有30多条。其次,他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书中共引用农谚30多条。他亲自参加生产实践,种黍、养羊,并耐心细致地观察,这些使他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科学。贾思勰把撰写《齐民要术》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十六个字:“采郡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意思是参考文献,收集谚语歌谣,访问老农,通过实践来验证。贾思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特别是重视老农的经验和注重实践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收集农谚的作业,你能展示一下自己收集的农谚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收集到这些信息的?
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的农谚(过程略)。 师:投影展示讲解自己收集的农谚(略)。 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讲评和总结。
师:大家学习过语文课文《三峡》吧,你知道它出自哪部著作,作者是谁?
生:《水经注》,郦道元。
师:好!请大家阅读第三目“郦道元和《水经注》”。 生:(阅读第三目过程略)。 师:阅读后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学生回答略。
师:投影展示《水经注》书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总结: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从小喜欢博览群书、野外旅行。他注重调查和实践,每到一地都要访今问古、勘察水系、探溯源头、阅读有关书籍,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地理资料。在前人《水经》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一书,全书共40卷,约30万字,是原文的20倍。《水经注》内容丰富,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条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等,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并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师:关于第三目,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水经》是一部什么书?
师:《水经》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记述了全国主要河流137条,约1?保低蜃郑?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2.郦道元为什么要给《水经》作注?
师:郦道元发现我国一些地理古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水经》脉络不清、繁简不一,并有一些错误,于是他决心为《水经》作注。他以水道为纲,对全国地理情况进行综合性描述,最终撰写成一部相当于中国地理著作的《水经注》。
3.郦道元是怎样写成《水经注》的?
师:郦道元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吸收前人成果。他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仅《水经注》引用的文献就达437种。他不迷信古人,所引材料都经过自己周密的分析,如果有错误之处,就加以纠正。他还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遇到疑难问题就向当地父老请教,从中汲取营养。因此他的书是我国6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谈谈大庆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沿革”的作业,你们搜集到这个信息了吗?能谈一谈我们家乡的变化吗?
生:谈自己了解的家乡变化(过程略)。
师:我们从数学、农学和地理学三方面了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我们知道了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呢?(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形成初步结论)
学生回答过程略。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尤为突出,有的还领先世界。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与他们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分不开的。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课堂抽测: 附录
教师收集的农谚 立春无后霜,插柳正相当。 立春三日,百草排芽。(河北) 惊蜇点瓜,遍地开花。(四川)
惊蜇黄莺叫,春分地皮干。(辽宁)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华北)
清明秧子谷雨花,立夏苞谷顶呱呱。(贵州)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河南) 小满青粒硬,收成方可定。(江苏) 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北京) 大暑前小暑后,庄稼老头种绿豆。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指雨水多 广西) 八月家中纺棉花,不如田中闯谷花。(云南) 九月无霜地也寒。(安徽)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下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一块乌云在天顶,再大风雨也不惊。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落云连天,必定有雨天。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油菜开花遍地黄,春雷一响播种忙。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北京地区) 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华北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