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7、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先后介绍李白)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

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 孤帆(左边是“孑”)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

2.前两句诗中的“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在诗人笔下,长江显示出了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回”字则描绘出了万里江河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衬托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动态美,喜悦之情)

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磅礴气势。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和美好的图景啊!

2.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西湖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西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没有去过西湖的同学,你们在书上或电视上看到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诗题,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潋滟(liànyàn) 雨亦奇(yì) 初(左边是“衤”)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等来理解字意、词意,讲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5)熟读成诵。

2.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学习小组交流,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引导学生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再讲解诗意。(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一次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其中一首。) 四、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这还远远不够。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呢?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根据教师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押i韵)

(2)学生汇报想象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欣赏到了怎样的西湖?指导学生围绕景物充分想象画面。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课件展示美女西施,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导学生积极联想,体会诗人用“西子”淡妆、浓妆的两种美貌来比喻西湖的晴、雨时表现出的不同之美,妙不可言。(明朗之美 迷蒙之美)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迷茫缥缈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的细雨,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呢?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6)学生自由背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歌。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美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诗题)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分别与柳宗元、白居易并称“刘柳”“刘白”。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最为出色,风格雅健清新。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竹枝词》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镜未磨(mó) 白银盘(pán) 未(上横短,下横长)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一)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3.指名试着说一说诗歌大意。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时平静的湖面,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齐读古诗。

(二)《望洞庭》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zgy35654f76vac3ljxx41z4g1sgjh0185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