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认识误区误区一:某同学本不想自杀,反而因为班主任和心理咨询老师的询问导致他采取自杀行为。
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禁忌问题,也许该同学已经反复想过这个问题,但无法向别人诉说。老师的询问是在告诉他,死亡、自杀这类问题是可以和别人讨论的,这能缓解学生一部分心理压力。
误区二:心理咨询中心说某同学有危险性,但看起来他还好,实行24小时监控、通知家长、去医院,有些小题大做。
有些同学的掩饰性较高,甚至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另外,精神疾病的发病很快,头一天学生还有自知力,很可能第二天就神志不清了。比如,某大出过一个案例,后勤人员对学生实行监控,监控过程中该老师觉得和他谈心谈得挺好,不会有啥危险,放松了警惕,结果等晚上睡着,学生溜出宾馆,跳楼自杀。
误区三:某同学很信任班主任或心理咨询老师,不让通知家长或不想去医院或者就自杀的想法替他保密,如果老师这样做了,将破坏师生关系。
无论什么情况下,生命是第一重要的,只有保证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师生之间的关系才有意义。曾经有一位心理老师不顾学生反对,根据保密例外原则,通知学生辅导员和家长,学生被送到医院去时,大骂心理老师,觉得老师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后来经过治疗,学生的状况好转,跟心理老师说,老师,我想你当时是对的。
很多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习惯什么事情什么压力都自己扛,不向外界寻求帮助,不善于利用资源。而老师通知家长,送学生去医院去接受专业治疗,其实也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当我们扛不住时,就要向寻求支持和援助。
扩展阅读——心理危机干预认识误区
心理危机干预认识误区误区一:某同学本不想自杀,反而因为班主任和心理咨询老师的询问导致他采取自杀行为。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禁忌问题,也许该同学已经反复想过这个问题,但无法向别人诉说。老师的询问是在告诉他,死亡、自杀这类问题是可以和别人讨论的,这能缓解学生一部分心理压力。误区二:心理咨询中心说某同学有危险性,但看起来他还好,实行24小时监控、通知家长、去医院,有些小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