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独对寒梅的发问,寓巧于朴,将满满的情思提纯,把平常的故乡事、生活景诗化、净化;读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事之艰苦,将士之豪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境界阔大而悲壮;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浪漫而舒展的情思,对比朱自清《荷塘月色》压抑惆怅的苦闷,《春江花月夜》则开阔浩渺,荡漾着柔情蜜意的未来召唤……子昂之慷慨,摩诘之画意,高岑之战事,工部之乱离,义山之深婉,杜牧之怀古……唐人善于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发现美,以敏锐诗意的眼光、卓越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1页/共13页
美字体 春 江 潮 水 连 海 平 ,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赏美文 再读《春江花月夜》 典雅,感受,春江花月夜忍耐不住地迸放出情感的火花淌满胸怀,灼上金灿灿的赞叹,让我不禁提笔携案,作诗一首:“自然流云呵作成,春江水暖袭月冷。皓光飞曲拈花绽,此夜溺睡琵琶鸣。金潮银波割弦紧,纡紫佩红染琴声。愿任酒色永不复,只为纯听乐动灵。” 轻盈地融入《春江花月夜》,像被紧紧缠绕在透明波动 的细线里,它们丝丝缕缕飘摇在万籁俱寂的空气中,密不透风。跳动的乐符是起伏而花草缤纷的山丘,我却酣畅淋漓地穿梭在音乐国度柔软的怀抱里。面前仿佛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多情的调酒师,长衫灰袖,焙酝一坛千年流传的琼浆佳酿;又好像观赏一位华衣丽裳、纤肢细腰的妙龄少女,尽情舞蹈一份脍第2页/共13页
炙人口的漂亮与大方,让我不觉怦然心动。 高尚,舒展,春江花月夜遍身的毛孔逐个张开饱和,羽翼渐渐丰满,思绪的门户飘满闪光的震撼! 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宏与激昂荡漾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不!那要更深一点,是月光抚揉下汹涌翻滚的水流。 调皮的水流在月光的冷冻中平复下来,朦胧的江心静然升腾起一朵娇艳的莲花喷红了周围模糊的界地;面似铁色的江水又粉黛了半个天空。这两种刺眼的颜色寂寞而相互弥漫,汇合在水天一线,倏然膨胀为春的灵性。 绝美的春江花月夜啊!鲜活的春江花月夜啊! 作者以江月起笔,以江月落笔,在仰观孤月、俯察江海的诗化巨大时空中使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展示出美好的境界,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寻人生归宿无限的心灵叩问中冥思永恒的千古之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价委实不为过誉。《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当我们重读这一经典美诗时,除了被那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所升华的宇宙精神深深震撼之外,更被作者诗意化的心理时空所折服。这种折服简直是哲学的征服,即诗化哲学的征服。
第3页/共13页
【课内挖掘】
张若虚妙笔生神韵
盛唐之初,一位诗坛俊杰张若虚却神奇地把这五种景色凝结在一首诗作之中,成为响彻历史长廊的盛唐之音,诗中之诗。即使是在千年之后,我们如今来吟咏这篇美文,依旧是齿颊生香。它分明是一幅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边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怨妇,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历史沧桑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它又分明是一首清丽而委婉的江南丝竹,以哀而不伤的浅吟低唱,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
[适用话题]可用于“才华”“思考人生”“融入自然”“美”等有关话题、材料作文之中。
【课外应用】
为什么是春江花月夜
默云春 春
第4页/共13页
中国人对“春”总怀有无限的感情。“夏天”在古诗词中极少出现,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算是“夏天”里最闲适的一首了。因为“夏天”总是给人一种慵懒无聊的感觉,炎热的暑气逼得人没有诗情。“秋天”则完全被“悲凉”的情绪给笼罩了,自“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中国古代诗人几乎是“无秋不悲”的,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是个例外。冬季往往给人以严寒的痛苦,秋天还只是悲凉,冬天诗人们直接被冻得“苦不堪言”了。大概古时的御寒衣物不如今天这么暖和,也没有暖气在房间里,冬天头脑倒是清醒的,可是“诗意”却被冻没了。这里说的是闲适一派,另外有许多乐府歌行,那是怀着极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感写的歌,那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因而,四时里面,中国人唯有对“春”情有独钟。
江
“江”在古代汉语里一般特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还有一个“汉”字,最初的本意就是指湖北的“汉水”。“江水”往往和时间有关。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形象化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时间如流水,没日没夜地流啊,流啊。因此“江”是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形象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基
第5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