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膜炎等病之早期。
(9)电击样痛:为短促的剧烈的锐利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不等。见于颅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大神经痛等。
(10)撞击痛:为一种不连续的、似重物敲打一样的钝性疼痛,较之搏动性头痛频率更慢,程度更重。见于高血压性头痛、月经期头痛、偏头痛等血管性头痛。
根据头痛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发作性头痛和持续性头痛。
发作性头痛最常见的是偏头痛,极少见的为头痛型癫痫。另外还有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
持续性头痛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头痛若发生快(以分钟计算),且呈持续性,既往无类似发作史者,如若伴有阳性体征,多见于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所致的颅内出血。
(2)慢性持续性头痛,病情时轻时重,且受情绪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者,多为神经官能症性头痛。
(3)慢性持续性头痛,呈缓慢加重趋势者,则常见于脑瘤、颅内血肿、脓肿等占位病变。
(4)反复发作的头痛,持续时间短,对症治疗可控制者,多为偏头痛等功能性头痛。 (来
3、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大小与对称性:正常瞳孔呈圆形,两侧等大等圆,位置居中,边缘整齐;在自然光线下,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直径小于2mm(瞳孔缩小)小于1mm(针尖样瞳孔)大于5mm(瞳孔散大)
六:安全用氧:
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以增加脑组织供养氧,减轻脑组织缺氧状况和头痛。同时知道家属禁止在病房内使用明火,以防爆炸。
七:活动与休息:
1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度搬运。 2 翻身时保护头部动作要轻,以防加重出血。 3 抬高床头15-30度,以垫起一个枕头为宜。
4 昏迷病人平卧头侧位取下活动性假牙,以防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
急性期肢体功能锻炼
1 肩关节屈,伸,外展旋内,旋外,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昏迷病人最大可达功能位,不能用力过大,幅度由大到小共2-3分钟为宜,防止关节脱位。
2 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用力适宜,频率不可过快,共2-3分钟。 3 手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拇指外展,环绕及与其余4指的对指,每次活动时间为5分钟左右。
休息时要保持肢体功能位:
上肢功能位是“敬礼位”,即肩关节外展45度,内旋15度,使肘关节和胸部持平,拇指指向鼻子,并经常变换位置,以防止畸形,手中可握一个直径4-5cm的长形轻质软物。
下肢功能位是髋关节伸直,腿外侧可放置沙袋或枕头防止下肢外展外旋位畸形;膝关节伸直,放置屈曲畸形;足要和小腿成90度,防止足下垂;随着体位的改变,髋关节也需要变换成屈曲或伸直的位置。
八: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脑疝: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双侧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等脑疝先兆症状。一旦发现脑疝,迅速吸氧,遵医嘱给以快速脱水,利尿药,降低颅内压,并做好脑室引流穿刺术的术前准备。(补充:何为脑疝?当颅内有占位性病变时,脑组织从高压区挤压移位向低压区,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其中幕上脑组织通过小脑幕切迹缘被挤向幕下称:“小脑幕切迹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称“大脑镰下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严重状况,必须紧急处理。)
2、消化道出血: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性质及肠鸣音,血压下降,脉搏细数,肠鸣音亢进,提示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频繁持续的打嗝预示上消化道出血,发现咖啡色呕吐物或排黑便,立即行胃内容物或大便隐血试验,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立即用制酸、止血、保护胃黏膜药,迅速补液,扩充血容量,防止低血容性休克。
3、便秘:脑出血患者因需绝对卧床休息时间长,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及肠蠕动减弱,再加上吞咽困难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大便形成量少,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水分吸收过多,从而引起便秘。脑出血患者常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这些
药物使体内水份减少,使大便干燥也会造成便秘。患者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可使颅内压升高,就会加重脑出血的症状。当便秘时腹胀不适,会使病人烦躁不安,血压升高,亦可使病情加重。所以脑出血患者必须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因此我们鼓励患者建立有规律的排便习惯,多摄入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协助患者顺指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排泄,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大黄、苏打、果导等缓泻药,鼓励、协助患者床上排便。尽管加强了住院后患者的饮食指导和腹部按摩等,但是便秘的发生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对已形成便秘的患者,予以开塞露或用少量高渗液行低位、低压灌肠,应禁止大量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加重病情
4、尿路感染:
切断医源性感染的途径:护士在更换尿带或行膀胱冲洗前要洗手,戴口罩,护理两个患者间也要洗手,以免交叉感染,,注意无菌操作,保证集尿带接口处不被污染。
保持病人尿道口清洁:会阴护理每天1-2次
集尿袋不可高于患者尿道及膀胱以防尿液返流,及时排空集尿袋,定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
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时间。
及时观察尿液性质,倾听患者主诉,以便及早发现感染,发现尿液有混浑浊,沉淀,结晶及时处理,每周性尿常规检查一次。
维持导尿管通畅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尿液流出量和速度,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 引流管的固定要有利于尿液的引流,防止尿管和引流管被压或扭曲。 定时进行膀胱冲洗,既有利于引流又可预防尿路感染。
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接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九:健康教育
向病人或家属介绍本病的发病因素,诱因,临床表现,防治原则,自我护理方法和健康训练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识别脑疝和消化道出血先兆,关心病人和
家属,合理安排探视和陪护,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进食不宜过饱,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增加水分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少于3克,以免引起高血压,加重脑水肿。
恢复期按计划康复训练,做主动或被动运动,生活有规律,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逐渐加重活动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出院时给予出院教育(用药教育,随诊等)。 与脑出血有关的知识补充: 一:.脑出血的定义: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二:脑出血的病因 1.高血压
2.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
3.血液病(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
4.脑淀粉样血管病;
5.动脉瘤、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 6.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 7.夹层动脉瘤; 8.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9.梗死后脑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 三:脑出血的诊断要点:
①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 ②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
③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典型的全脑症状或和局限性神经体征。 ④脑脊液压力增高,多数为血性。 ⑤头颅CT扫描可确诊。
四: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特征与体征 不同部位出血的临床特征
1. 内囊出血(好发部位为大脑基底节区壳核附近):①病灶侧瞳孔散大。②对侧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瘫痪)。③对侧半身感觉减退或缺失。④对侧偏盲。⑤头及眼偏向病灶侧。本病例患者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7ml,故出现右侧鼓腮不能,口角向左歪斜,伸舌左偏,无震颤。颈部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右上肢肌张力低等临床特征。
2.桥脑出血:①起病急骤,常呈闪电式,意识丧失早,常伴有高烧。②病初为交叉性瘫痪(同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很成发展为双侧瘫痪。③双侧瞳孔极度缩小。④患者眼和头转向病灶对侧凝视。⑤病程短,病死率高。
3.脑室出血:①发病急,突然昏迷。②阵发性强直性痉挛,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如去脑强直状。③瞳孔极小。④生命指征的改变明显而突然,胃肠道出血常见。
4.小脑出血:①先出现急性剧烈的眩晕。②呕吐频繁,脉搏缓慢。③颈项强直,四肢肌张力低,无明显瘫痪,病理反射阴性。④瞳孔缩小,有眼球震颤。⑤心脏和呼吸功能障碍明显。
二) 体征:
1、壳核或内囊出血 大脑基底节区壳核附近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由于壳核出血常损害到内囊,临床上称为内囊出血。由于脑出血后血肿发展的方向不同,将壳核出血分为外侧型血肿和内侧型血肿。一般局限型血肿较少,扩展型血肿居多。
外侧型血肿:出血病灶主要波及壳核外侧、外囊,带状核和岛叶白质部位,未波及到内囊及其后支,故称为外侧型血肿。一般病情较轻,若出血量不大,呈局限型血肿者,临床症状较轻不伴有明显的偏瘫,若出血量较大者,在出血灶周围水肿累及内囊功能时,出现病灶对侧偏瘫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腰穿脑脊液大多清亮。此型脑出血除用CT扫描诊断外很难与缺血性脑卒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