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投资的策略及市场分析
1.创新药临床失败数据浅析
(1)研发全局概况
创新药研发耗时长且风险高,BIO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新药从临床到上市成功率的报告,统计了2006至2015年十年间,1103家公司共计7455个项目的临床和审评成功率数据。报告显示,从新药进入临床一期开始,到最后成功获得药监局审批上市的概率仅为9.6%,可谓“九死一生”。
这个数据,还包括了改良型的创新药项目,纯first in class的成功率可能还会再度降低。
企业拿到IND批件进入临床以后,一期到二期的成功率为63.2%,二期到三期成功率为30.7%,三期到可以进行NDA申请的成功率为58.1%,总体上市成功率为9.6%。
不难看出,从二期到三期的成功率是最低的,即药物真正进入人体进行疗效的考验,也是创新药风险释放的一道“槛”。
(2)按适应症
从临床失败的项目分析,适应症为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类药物,分别占比32%、17%及13%,占据了前三名。
Cortellis ClinicalTrials Intelligence的统计数据中,2013至2015年间,针对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展的二期及三期临床研究,分别为5821及2796项,而同期其他所有领域开展研究不足2000项。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两大结论,肿瘤和中枢神经既是研发热点,又是研发难点。
(3)按失败原因
从研发阶段的角度分析,二期临床失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疗效差48%及安全性25%上,两者占到了该阶段失败项目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在2008至2015年之中,这些原因的主要占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三期临床研究中,第一大失败原因是疗效差,达55%;第二大原因依然是安全性14%。
我们也看过不少在二期令人欢欣鼓舞的明星临床实验,在二期的数据几乎完美,可惜一旦放大患者数量,揭盲后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临床结果。当然,在二期结束后,如果有了好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这也就是所谓的POC验证性临床数据,比如吉列得买索非布韦等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