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校园心理剧的认识
南宁市云景路小学 李芷涵
内容提要:校园心理剧是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创新形式,它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笔者在参与校园心理剧比赛后,从正确认识校园心理剧的定义、校园心理剧的内容及注意事项三方面来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
校园心理剧是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创新形式,它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2011年11月我初次参加了青秀区校园心理剧培训,第一次接触到了“校园心理剧”,经过短期培训和自学,终于完成了《妈妈,我爱您》校园心理剧处女作,成功地参加了青秀区首届校园心理剧比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南宁市小学校园心理剧比赛。从参与培训、创作、参赛、总结,自己对于校园心理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现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 再次理解“校园心理剧”定义
最近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热门的“校园心理剧”,其实就是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oreno所创的“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结合众多专家的观点,我个人较赞同以下的说法:校园心理剧就是把个人在成长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剧情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其中道理,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一个完整的心理剧阶段一般分为:1.破冰阶段:即是将生活中的心理冲突问题,形成剧本; 2.演出阶段。将剧情通过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再次呈现。3.谈论分享阶段。演出结束后,老师组织主角和配角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二、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内容
学校心理咨询室已向学生开放多年,根据多年来的接待和来信咨询。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同伴之间交流的矛盾;二是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问题;三是师生之间的误会冲突;四是来源于学习成绩方面及身体成长的压力。因此,小学校园心理剧也不外乎以上四方面。校园心理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我在选
材方面,首先考虑到学校是属于接收外来务工子女这类的,关爱农民工子女成为社会的热点,她们纯朴善良,但也有个别易出现自卑心理。我们学校曾经有个孩子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感,每次路过摆地摊的父母跟前总是绕道而行或视而不见。为此,我们以此为原素材编写《妈妈,我爱您》,该剧情主要叙述小龄是外来务工子弟,父母没有固定职业,爸爸是建材市场搬运工,妈妈摆地摊。与城里条件优越的孩子相比,小龄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因虚荣心作怪常向同学撒谎。无意中被同学发现妈妈的职业而恼羞不己,与父母矛盾激化。无意中发现好朋友小涵的出身,跟自己一样,不同的是小涵是那样乐观和阳光,相同的身世和不同的心态引起了小龄的反省,一场班会让小龄茅塞顿开,从此她摆脱了自卑的阴影,学会爱父母。
但是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材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我们可以要根据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可编以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为辅导目标的剧本,如《好朋友》之类的剧本;对于过分依赖父母的可以编《妈妈,我长大了》之类。根据三、四年级喜欢嘲笑别人、给同学起绰号、抄作业的现象,可编以学会欣赏、理解他人为辅导目标的剧本,如《考试风波》《同桌的你》等;根据高年级在青春期成长中的烦恼,如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是怀疑別人说自己的坏话;喜欢拉帮结派,孤立他人,要求別人只对自己好之类的问题,可编以关注他人、多角度思考问题等为辅导目标的剧本,如《小胖的烦恼》《妈妈,我错了》等剧本。总之,并不是每个剧本都可适合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及表现出来的共性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合的事件来进行创编剧本。
三、校园心理剧注意事项
1、从文体上来说,心理剧不完全等同戏剧、小品等艺术作品。 心理剧是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让其他人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因此校园心理剧有别于一般的戏剧、小品,它是借助戏剧或小品等艺术形式把当事人的内心冲突、心理变化及自我调节的过程体现出来,因此它也具有戏剧性的特点,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戏剧相比,它更侧重于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可以解决的,也可以依然存在的,主要是反应学生的心理现象和矛盾、冲突,校园心理剧情节并不是很复杂。而戏剧或小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感、理念或达到某种目的,更追求舞台上的艺术效果。
2、从创编剧本来说,校园心理剧要遵守几个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校园心理剧源于生活,忠于生活。它追求的是“真”。校园心理剧应该忠于生活,通过具体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展现真我的风采,让学生充分释放自我。从这次青秀区心理剧比赛来说,有个别剧情不是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学生表演起来没有感情。
二是主体性原则。由于校园心理剧素材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从剧情的创作、表演、分享等环节均是由学生自主参与,但是要注意定好主角和辅角角色,重点是分析和解决主角的
心理问题,不能让辅角成为积极主动变化的主体。但是,在比赛时,我们看到个别的剧情辅导主体不够清晰。如有个剧情《失败之后》,主角要参加歌唱比赛,配角完全一副小明星样隆重出场,又唱又跳,所占的戏份较多,而主角的失败表演仅是走过形式,让人感觉主次不分。在辅导该生失败后沮丧的心理问题时,也是通过两个学生轮流疏通该主角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主角自我的积极成长,而是在外在力量推动下,自我的被动变化。
三是心理辅导原则。校园心理剧是通过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并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得到心理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或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常见的校园心理剧的基本技术主要有角色互换、内心独白(主角以独白的形式谈出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镜像法(看别人演自己)、未来法和过去法。我在撰写《妈妈,我爱您》剧情时,因为主人公是自卑的孩子,当看到同样出身(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小涵阳光心态时,这个参照系的出现引起了她内心的变化,因此,在剧情中我主要是以内心独白的形式把自卑变化的过程一步步表现出来,这种辅导方式在心理变化描写很自然,而且达到水到渠成的感觉。又如《母子之间》这个剧本,因为孩子向往妈妈“自由自在”的生活,讨厌自己整天写作业的日子。于是采取了角色互换的辅导方式,在换角色的过程,孩子理解了妈妈对自己态度的原因,妈妈也反思了自己,双方消除了误解和冲突,在以后的生活能有意识地替对方考虑。通过角色互换辅导形式达到辅导的目标。
四是发展性原则。校园心理剧表演结束后并不像小品那样给人留下笑声就嘎然而止,表演结束了,但教育还没有结束。所以心理剧的结局一般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以此来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校园心理剧是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创新形式,它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这种辅导方式答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而言,正可以“一边欣赏,一边自我疗伤”,促进了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因此我用以下几句话来表达我的观点:
校园心理剧的舞台很小,但是校园里孩子们的心很大; 校园心理剧虽然很简单,但是校园里孩子们的心理很丰盈;
校园心理剧的表演虽然很短暂,但是校园里孩子生命之树却永远长青。
参考文献: 1、
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再析》,《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