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春新版《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题目: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
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一、 联系实际的例子
美国在法律上把承担政治和行政的二种机构分开。由政党来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但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针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以保证行政效率。执行性官员中的最高级官员从属于政治,保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他们随政党进退,其余的行政官员是不受政治影响的常任文官,以保证行政的效率。
美国是将分权理论精神贯彻得最彻底的国家,将国家权力作了横向的划分,使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分立、相互牵制,而且还使中央和地方分权,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央集权化的程度。 二、 个人准备的提纲 (一)什么是行政学
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公共行政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二)如何理解政治行政二分法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政治与行政是所有政府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存在于政府表达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存在于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由于政府体制的不同,这两种功能的区分程度及其关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政府的民主程度越低,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区别就越小。“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成为行政学中一种影响很广的观点。政治和行政分离的理论是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三) 美国的分权理论与实践。
1. 美国在法律上把承担政治和行政的二种机构分开。 2. 美国协调政治和行政的道路—法外调节。
3. 美国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以加强民主与效率的协调。 三、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1、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美国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的重要基础。 美国在法律上把承担政治和行政的二种机构分开。由政党来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但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针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执行性官员中的最高级官员从属于政治,保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他们随政党进退,其余的行政官员是不受政治影响的常任文官,以保证行政的效率。
2、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美国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的必要途径。
美国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分立、相互牵制,而且还使中央和地方分权,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央集权化的程度。产生了政治与行政失调的重大弊端,造成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立法来限制地方权力,但一旦地方自治权受到侵害,地方政府就会用消极的不执行权来对抗,因此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来改变这一状况。
3、法外调节是美国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
.
.
美国宪法提供的法定政府体制没有使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和行政权的必要集中得以成长和发展的任何基础,但美国政府体制基本保持了稳定和协调,原因在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通过政党对立法机构成员和执行机构成员的挑选,恢复了被法定政府体制割断了的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某种有效控制;通过政党对中央行政官员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挑选,恢复了被法定体制所阻止的国家行政系统的大一统性质。
4、政府体制改革是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 首先要变革美国行政分权的体制,使政党能对整个政府负起全责。应该把所有行政权集中到一个行政长官手中,使政党能够通过一次选举胜利而担负起全部责任。
其次,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党也有可能在某种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形成对民主和效率的破坏和威胁。有必要对政党的行为作出规范,将政党这个法外的东西吸收到法律以内,加以一定的管束,防止政党将自身变成目的。 最后,美国的两党制实际上常常使选民对政党四年的整个政策作出单一的评判,这往往导致许多问题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政府体制应该经常地使用公民投票的方法。
第二次作业
题目与形式
以“行政在政府中的角色”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7章至第13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任选角度和方向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形式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偏误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施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现象,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
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背景
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
1、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政策, 而是将政策束之高阁,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从而使严肃的政策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
2、选择执行。现实中运行的政策往往由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政策目标的小政策组成,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
.
3、政策附加。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 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 导致政策扩大化。
4、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
5、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野蛮执行公共政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原因
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有着主观或者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有漏洞可钻。一般说来,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三方面:一是政策是否合理。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这表现在: 一是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二是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 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
在一个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中,在法定的权限和正当的利益范围内,官僚们在制定政策时,由于受自利动机的驱使,往往会尽可能地在公共政策中体现、维持、实现、扩大自身的利益,但是这种自身的利益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不至于与公共利益发生严重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政策的分析》,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三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AACBD BDCC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C;4AB;5ABC;6ABCD;7C;8D;9ABC;10ABCD 三、判断题
√××√√××√√√ 四、简答题
1、在巴纳德看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是什么?
答: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关系处理得好,非正式组织能为正式组织承担三项积极功能,从而使正式组织更加稳固、健全,更有效率。这三项积极功能是:(1)可以从事正式组织所不便沟通的意见、资料和信息;(2)可以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服务热诚以及对权威的认同感而维持组织团结;(3)可以借助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避免正式控制过多过滥,进而保持个人自尊、人格完整和独立选择力。
2、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
答:所谓政策分析的过程即是指政策分析工作的先后次序,它是由问题本身及其内容决定的,奎德认为,无论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政策分析过程都要包括五个基本阶段:(1)总体概述;(2)广泛探索;(3)多方比较;(4)说明解释;(5)测试检验。
.
.
最后,奎德指出,上述五个阶段的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决策内容和分析工作的需要,这五个阶段可以交叉、重复、循环,直至彻底弄清问题,找到合适的决策方案。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对此,怀特指出:“后工业革命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新概念,放任主义观念已被抛弃。”因此现代国家的工作,正向各方面发展之中,同时因国家新政纲的各个方面均反映未行政工作的增加,于是行政范围亦正向各方面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传统计划集权体制下,我国占主流的行政总体价值观是管制型行政价值观,即认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制。相应地,行政系统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按少数精英领导的个人理想及经验思维所构建起来的蓝图去改造社会、自然和人本身。 这种类型的行政体系往往需要靠行政强制与命令来加以维持;行政管制成为系统的核心功能与主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逐渐确立,服务导向型行政文化已经开始萌芽、成长。这种价值观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它的兴起,将对在管制型行政文化观念下建立起来的现行行政体制产生巨大冲击,要求行政系统在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各个方面做出相适应的变革。 2.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目标管理。又称为成果管理,它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它强调:“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的影响着公司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地方,目标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希望经理所能取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目标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目标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首先,他们必须一起确定企业的航标,即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权力下放,培养一线职员主人翁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否则总目标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励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实施阶段,应充分信任下级人员,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下级人员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成果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管理学》指出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包括五大功能,而目标管理包含于控制功能。(2)强调“自我控制”。任何员工都喜欢被看作被“领导”而不是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3)经理权力下放。经理不是一位体育教练,而是一位实干家。经理权力下放,有利于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舞台,而不是家长式的管理的氛围。现代文明时代任何人都主张推崇民主而拒绝独裁。(4)效益优先。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体现效益。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
第四次作业
题目与形式
.
.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政府的职能”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1.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
2.请综合选取多种行政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 3.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4.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形式标明。 5.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浅谈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摘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此,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注重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的阐述,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细化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位列全球第84位,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各项经济社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球经验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入这一阶段后都陷入了长期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今后,我国也将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巨任务,客观上亟需政府以高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