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建设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思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建设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思考

李云伏1 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7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立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科技需求、技术路线和必要性。针对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提升面向基层的检测服务与科技支撑能力为根本目标,通过“整合、共享、创新、服务”,聚集引导各类检测机构的资源,建立检测服务联盟,创造有利于服务基层的新机制等平台建设思路。

Advisement of The Public Support Condition Platform for Beijing Farm Produce Safty Li Yunfu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food Testing and Farmland Monitoring Beijing 100097)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solution and necessity of the public support condition platform for Beijing farm produce saft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resources gathering, condition sharing and serving farmer w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platform.

关键词:科技资源 科技条件平台 农产品质量安全

公共支撑条件平台是在公共财政支持下聚集起来的基础设施、科技条件、人才队伍、数据与信息等资源,通过系统优化、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新机制的建立,使自身功能和服务能力最大化,并对公众提供开放服务的系统。公共支撑条件平台是科技条件平台的一种,它一方面具有作为科技条件平台所必备的基础条件、研发条件、成果转化条件、服务条件、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具有开放共享的对外服务机制。此外,公共支撑条件平台还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即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1],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享有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服务。

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建设目标是聚集优势科技资源,

1

第一作者简介:李云伏(1964-),男,北京市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科技管理。

--

--

提升面向基层的检测服务与科技支撑能力。在技术层面,它不仅支持专业性强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而且支持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创新以及集成创新,更加重视源头治理、生产过程控制和投入品监控。在服务层面,它聚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资源,以提高生产者素质和能力为宗旨,更加注重良好生产规范、标准化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1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科技需求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点在于粮食短缺和饥荒,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营养水平低下和对人畜毒害等。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食品多数需要经过加工和储运,加工储运导致的品质下降和投入品污染成为影响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农业投入品急剧增加,土壤、草场和水等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产品质量受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为1300~1600万hm2,重金属污染面积超过2000万hm2。全国每年因农业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

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根据 200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4.3%,20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7.2 %[aa]。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5年底,农业部对北京24个农产品基地的198个蔬菜样本进行突击检测,21个不合格。这一情况表明,现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停留在对最终产品的抽检上,没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稍有监管疏忽,就会导致质量安全水平的严重滑坡。

《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调研报告》指出:“食品健康问题仍很突出,尤其是在70%以上的食品由外地供给的情况下,高效、及时地控制食品领域的安全问题难度更大”,“保障首都食品安全需要针对种子培育、农产品

--

--

生产、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五个环节,提升食品行业生产技术水平,规范流通秩序,提高市民消费水平和安全消费意识等,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控制体系”。因此,聚集首都科技资源,建设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为区县发展服务,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撑,是当前迫切的科技需求。

2科技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2.1 资源现状

北京市聚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全国最权威的科研机构和最丰富的检测技术服务资源。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都设有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或研究机构,科研和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拥有13个研究所(中心),专业涉及大田作物、蔬菜、林果、土肥、植保、畜牧养殖、水产、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等,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具备基础研究和科技服务能力。2007年,经市科委和市编委批准,整合院内检测技术资源,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拥有七个检测分析研究室,分别专长于林果、畜牧、蔬菜、土肥、水产、农药、产地环境等专业领域,先后获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CNAL)、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北京市肥料质量监督检验等资质。

表1. 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现状

Table 1.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for Agri-food Safty in Beijing

资源分类 机构名称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管理层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 北京市农田环境监测站 绿色食品管理部门

研发层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科院

5~10 5~8 数量 主要功能 制定政策 颁布标准 执法监督 教学科研 辅助决策

--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北京农学院

等院所所属检测室(中心) 北京市科学研究院理化测试中心

服务层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第三方检测企业

8~10

收费服务 辅助监督 公共服务

2.2 影响资源利用的因素

目前,我市(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然以终端检测为主。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和服务的主要力量大多集中于检测领域[15] ,许多地方还存在农产品未经检测就上市的现象[16],即使一些农贸市场开展了检测工作,也多限于快速检测,而且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较低[17]。受专业限制,多数检测机构都不能完全满足“从农田到餐桌”的多样化需求,而且缺乏将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的经营者。这必然导致全社会的偏重终端产品检测,忽视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导致生产者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服务者缺乏主动服务的动力和渠道。

(1)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不利于采用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良好操作规范(GAP)技术等农产品质量管理有关的技术规范。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发育滞后。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无从体现,小规模生产方式与低水平产业化经营大大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比一般农产品要高,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只有实行优质优价。但客观上由于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优质难以优价[20]。

(3)产地与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部门之间的隔绝导致质量控制、产地间技术互认和质量追溯难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仍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3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建设思路

基于上述理解,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以提升面向基层的检

--

--

测服务与科技支撑能力为根本目标,促进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向着以下三个方向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终端产品检测向“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方向转变,将更加注重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产地环境监测;二是由检测技术为主向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仪器开发和集成创新并重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预警技术、治理技术和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三是由部门隔绝、各自为战向联合攻关转变,更加注重行业协会、共性技术、仪器共享和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按照这一思路,平台将建成“三个体系一个渠道”为核心的架构。 3.1基于研发服务联盟的资源聚集体系

依托农业部、质监总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等首都优势资源,建设针对农业投入品、农田环境、主要农产品品质、加工与流通、标准化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环节的9个功能实验室和重点示范基地,构建平台的硬件结构。通过平台硬件建设,引导科研与服务机构、主要农业区县的9家公益型服务机构、若干示范基地参与资源开放、联合攻关、检测服务和技术示范,实现机构的整合;通过建立“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联盟”, 促进研发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合作, 实现技术资源的整合;通过面向基层的服务挖掘创新源泉,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挖掘创新源泉,实现科研体制改革;通过建立检测服务联盟,实现服务力量的整合。 3.2基于条件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北京市科委仪器共享系统,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管理办法,建立管理运行网站,对分布在平台覆盖区域内各级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的大型仪器进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实现资源的协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用户的使用成本,使仪器设备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区域间合作,与进京农产品产地建立技术互认、标准互认和技术交流机制,实现农产品质量异地监控和瑕疵追溯。 3.3 基于开放流动的人才保障体系

人才的聚集和流动是竖立平台运行机制的关键,也是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的

--

建设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思考

--建设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思考李云伏1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立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支撑条件平台的科技需求、技术路线和必要性。针对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提升面向基层的检测服务与科技支撑能力为根本目标,通过“整合、共享、创新、服务”,聚集引导各类检测机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ytsw45nu30wk4t3v4f03ibqw7s1xb00tk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