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的阶段) 商品资本职能 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二)产业资本运动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三种职能形式循环,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七、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I部类和第Ⅱ部类,第I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Ⅱ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 20 -]
八、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本质 表现 形式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资新变化 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 只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九、平均利润的内涵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转化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与剩余价值 表明 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资转化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每个资本家所得利表明 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商品价值转转化 化为生产价格 表明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 21 -]
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十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概念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1.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只能得到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2 -]
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十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一)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主要有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所有这些,也就是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二)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一)金融寡头的定义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二)统治方式
1.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即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2.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各个上层建筑领域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二、垄断资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内涵 形成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形式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 ⑤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局限性 没有根本上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实质 ①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②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 23 -]
式;③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 各国政府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管制,金融市场相互开放。 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掉期合约等在内的信用风险防范工具和金融创新 融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传统信贷业务逐年减少,债券业务迅速增长,融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迅猛发展。 金融自由化①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与金融创新 ②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3.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①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在别国谋求高额利润。 经济动因 ②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 ③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④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①借贷资本输出。 基本形式 ②生产资本输出。 ③商品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4.国际垄断同盟
内涵 早期 当代 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国际卡特尔。 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基本特征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实质 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跨国公司的内涵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