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七、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3.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4.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5.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二)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1.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2.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②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
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 15 -]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2.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一)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1.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它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 16 -]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调节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阻碍技术的进步(技术垄断,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财富集中到技术先进的生产者手中)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劳动的两重性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这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对立统一关系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具体劳动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17 -]
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故名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它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剩余价值率计算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比较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概念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
[- 18 -]
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二)三者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五、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从自然形式上看,资本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反之。 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
3.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资本家为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资本的积聚及集中,又为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本技术构成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技术构成呈上升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六、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