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 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 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

“认识 ”。

5. 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 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 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

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

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 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 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

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

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

“截然不同

的两种表现 ”,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2.简述布鲁纳关于 “学科基本结构 ”的思想。

布鲁纳的 “关于学科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

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 “内化 ”的思想。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

“由外

向内 ”的过程,也就是 “内化 ”。这里所谓 “由外 ”,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

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 而所谓 “向内 ”,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 “心里 ”来,而且更指一种 “内(部)化 ”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 成概念。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

“我是讨人嫌的 ”、 “我是一棵路边草

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

“哀莫大于心死 ”。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

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

精品文库

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 “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 ”或者是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 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3-6 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阶段 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6-8 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 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 8-10 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 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 10-12 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 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

12 岁 -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

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 “服从 ”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教育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⑴ 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

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 少年之间在上述三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 施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⑵儿童家庭的社会 -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 高于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 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 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 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 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 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

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 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有普及的学校教育, 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

“兴趣课 ”,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

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 而不会去拔苗助长。

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

教育理论接得上口的。

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因此,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

通过怎样的具体教学设计, 使学生

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这样的思考是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

“建构主义 ”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欢迎下载 2

精品文库

所谓 “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我国教师说的 “跳起来摘到果子 ”可以看作 “最近发展区 ”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 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怎样的作业算是 “稍稍超出 ”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

并按

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 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 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为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⑴他都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观念的教学。

⑵他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教学 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

“因为 ?? 所

以 ??”、“假如 ?? 那么 ??”之类的句式来做。柯尔伯格和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 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⑶他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亦即道德观念。 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学习定义中

“经验 ”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

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 “变化 ”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持久 ”表明短暂的变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 “学习过 ”。

2.自发恢复是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 3.分化就是对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4.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

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效果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在一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

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是指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框架里被宽泛地定义为

恼子 ”。

8.对象 -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表现为得知特写关系里的

一个对象出现了,便预言、等待或猜测、推想另一对象的出现。

9.替代学习通俗地说学习者把榜样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实质上是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记

忆里。意思是: “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

受奖, 怎样将失败、 遭罚; 如果人,

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些代价是我会不起的。

“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

10.行为 -结局期望是认识了自己的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后所产生的预料,表现为肯定或猜测自己的一项行为会是怎样的结局。

欢迎下载 3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ysgv7sr3q6d7jn4l8uv58u602x7bw012m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