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及反思
作者:朱瑞新 刘琦 曹志伟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5期
摘 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条件支持,需要正确认识其定位,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任何一个地方的忽视,都有可能导致本科生导师制流产。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现状,及时研究总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优化改进,将有助于落实和完善我国本科生培养方案,最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定位异化 健全体制 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10-02 当前,我国本科生培养模式正处于从传统的辅导员制过渡到导师制时期,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现状,及时研究总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优化改进,将有助于落实和完善我国本科生培养方案,最终提高我国高1等教育的质量。 1 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02年9月,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在本科教育阶段正式引入导师制教育模式。此后,全国其它各层次高校逐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1~2]。本科生导师制的迅速全面推广源于如下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分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已在众多高校中执行。采取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选择拥有自主权,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选课时学生往往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再加上缺乏对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导致最终获得的是肢解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因而在选课过程中,本科生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指导[2~3]。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导师可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学生学习之前、学习过程中和课后辅导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导师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反过来也将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4]。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毋庸置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更为直接受益的是:他们有机会更早地接触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同时受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培养和提高了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由导师提供资源,通过与导师交流,学生独立设计并开展相关研究,将让学生尽早获得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这样他们就可以更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为将来走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2~6]。 1.3 有利于个性化培养
与传统的辅导员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小规模化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负责1~3个不等本科生的指导,这样就为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能。按照传统模式,一个辅导员指导一个班级(一般不少于30人),有的辅导员甚至负责整个年级。无论该辅导员经验多么丰富,精力多么旺盛,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这么多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1,5]。而事实证明,尽管通过统一的高考,进入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本科生之间,个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仍存在不少差距。因此,要实现个性化培养,必须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因材施教。“杰出人才”是“个性化人才”的一个特例。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回应,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又称“珠峰计划”)。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能有效地配合“珠峰计划”开展。 2 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之处
目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尚处于尝试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师生比过低
导师制源于英国,与精英高等教育时期英国的“绅士”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在一起。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导师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由于这种形式的制度依靠高师生比,本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6]。但是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虽然许多高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学生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教师的引进速度,从而造成导师数量短缺[7]。比如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根据2011/2012学年初统计数据,师生比仅为1∶23(本科生/教授)。此外,今天的高校教师与几百年前英国大学的教师相比,不但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从事科研、社会服务等其它多项工作,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工作繁忙,使得这些教师难以完全落实本科生导师职责。
2.2 定位异化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主任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教育方式。低年级阶段主要指导学生思想、学业,介绍本专业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指导选课等。高年级阶段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加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科研素质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写文献综述,翻译外文资料,撰写可行性(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毕业)论文。导师还要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或者参与学生的考研辅导等[5]。
很明显,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并不仅仅是科研导师,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承担本科生培养的导师基本上只是发挥了科研导师的作用。部分导师甚至将该制度异化成为自己储备研究生生源或者增加廉价劳动力。 2.3 体制缺乏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运作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目前,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导师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一套完善的导师制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选聘条件、导师职责和工作方式等;二是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对导师工作缺乏有效的督察和指导;三是无相应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未将导师的劳动计入工作量,对导师工作不考核,工作好坏都一样,无奖惩,在晋升职称、外出进修等方面倾斜不明显[2~3,5~7]。
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措施
要想避免本科生导师制成“摆设”,防止本科生导师制“定位异化”,真正实现其初衷:以人为本、个性化培养。需要从改善资源环境、端正思想和健全相关体制多方面进行改进。 3.1 创造环境、提供资源
一个新的体制实施,光有想法和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资源相配套。在资金方面,国家、地方和学校都应该进一步加大本科生教育培养的资金投入。在环境方面,学校包括学院需要根据本科生导师制需求,提高相关体制的灵活性或变通性。在资源方面,在花大力气引进新的师资同时,也可以在现有非教授专业教师中挑选合格者来扩充本科生导师队伍。只有落实资金、体制和资源,本科生导师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 3.2 端正思想、防止极端
本科生导师制不能异化成为导师提前抢夺研究生生源、或增加廉价劳动力的合理借口。本科生导师制始终要以培养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合理需求,给予长者和专业的指导、帮助和建议。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都是针对所谓的“优等生”。那些成绩一般和所谓的差生基本上被“抛弃”。这也不符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本科生导师制是不区分该学生原本是否“优秀”。对整个社会来讲,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大众化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检验高等教育体制是否成功,也不是看它把少数几个本来就“优秀”的学生教得更好,而是它是否能否绝大部分“能力较低”学生的能力普遍提高。客观来讲,指导较差的学生比指导相对优秀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也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