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00540-外国文学史--(吐血整理)史上最完整版笔记小抄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因《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创作分3个时期: ①1909—1922发表《荒凉》,这一时期被称为“通往《荒原》的道路”。 重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个女士的画像》、《小老头》 ②1922发表《荒原》—1927加入英国国教,被称作“荒原”时期。

重要作品:《荒原》(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空心人》(揭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杰作)、

《力士斯威尼》(未完成)。

③1927—1945发表《四个四重奏》,被称为“荒原后时期”。 重要作品:《灰色星期三》(诗人转向宗教的标志)、《四个四重奏》 剧作有《大教堂谋杀案》《合家团聚》《鸡尾酒会》《机要秘书》 文艺著论:《传统与个人才能》《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批判的功能》《诗歌的作用和批判的作用》

《荒原》的主要内容和象征意义

在“荒原”与“拯救”二者之中,作者侧重于对“荒原”景观痛楚的揭示和表现,以期给浑浑噩噩生活于这一荒原世界中的人们以振聋发聩的冲击和震撼。诗作的紧接着作者又通过题词中所写的那个几乎萎缩憔悴为空壳、生不如死、求死不得的西比尔,对“荒原”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加以概况揭示。诗作从第一章到第四章都是作者对这一题目和题词意旨进一步的具体扩展和深化。到第五章作者才在荒原景象充分揭示的基础上,把重点转向宗教拯救。 作品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的“荒原”现实和处于“荒原”之中的人们空虚颓废、苦闷绝望的情绪;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企图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宗教拯救西方社会的愿望。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 、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荒原》的艺术特色

1.作品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艾略特一方面继承了前期象征主义以“象征”揭示诗人的内心感受的创作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作品中的许多典故、意象本身就有象征意义,作者典故典义的使用、意象的营造与象征的使用相互配合、密切结合,从而创造出作品丰富、复杂、博大、宏阔,而又意义显豁可以阐释的象征主义艺术世界。在《荒原》中不仅长诗的题目、各章的标题以及题词中的西比尔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的神话学框架、作品的中心意象“荒原”以及“水”与“火”的意象、雷霆的意象,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同但丁的《神曲》一样,象征就是《荒原》的血脉和生命。

2.独特的意象系列。作者极力倡导以“客观对应物: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而在《荒原》中,成功承担”客观对应物“作用的便是作者以大量的鲜明、新颖、奇特的意象组成的意象系列。

3.作品广征博引,大量用典。诗作共使用了7种不同的文字,并且至少引用了35个作家,56部古今作品的典故。

4.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的人物“我”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以及时空错位的场景拼接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意识流手法的大量使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意识流特色。 5.作品在语言上还进行创新,大量采用挬论的修辞手法,以造成强烈而奇特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卡 夫 卡

表现主义代表作家,现实主义小说的鼻祖。被尊为“现代文学之父”。 卡夫卡小说创作包括3部分:①.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司炉》(后改为《美国》)、《在流放营》

《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骑桶者》

②.生前未曾发表的小说。《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教师》《地洞》 ③.未曾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 卡夫卡一生成就最大的作品:《美国》、《城堡》、《审判》、《变形记》 《城堡》是最具“卡夫卡式”特色的一部小说。是 一个有关现代人在荒诞世界中生存状态的寓言。

《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变形记》的异化主题小说通过主人公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做出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普遍现象。作为文学家的卡夫卡基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体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也做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了成功的艺术表现。在这里,人变成了“物品”、“物件”,任由其生活的环境支配,就是卡夫卡对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的通俗的注脚。《变形记》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即外在的物的世界和异己的环境对人的挤压,如何使人失去自我,沦为“非人”。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1.《变形记》具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特色。这主要体现为小说创作中现实与虚幻的有机结合、总体荒诞与细节真实的有机结合。这即是这部小说创作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同时也是“卡夫卡式”小说风格的典型体现。

2.作者把荒诞的故事和真实的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荒诞的手法构建故事,表现人的异化主题;又以真实的细节描写增强故事的“可信性”和艺术吸引力。“真实”与“荒诞”手法的配合可谓十分巧妙,浑然天成。

3.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还体现在小说一方面采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构建作品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不拒斥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人物塑造、编织故事的艺术传统。

《城堡》的寓意

城堡的寓意,或即是终极真理。作为测量员的K,也就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曲不饶地探寻真理的一个象征性缩影。这个具有坚强理性的K,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堡,运用百般手段,设法接近城堡,结果至死,也不得而入。卡夫卡洞察人性,通过K此人的言行,浓缩并反映了人类行为中的一些特性。比如,K曾经这样估计自己,“不管这一切多么微不足道,我好歹已经有了一个家,一个职位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我有了一个未婚妻,我工作忙不过来,她可以帮我点忙,我将娶她为妻并且成为村里的一个居民。”,这些愿望,事后大多并没有实现。西哲波普尔也曾说过相类的话,“一切都不会完全如愿以偿。事情的结果总是与预期的有点不一样。”

《城堡》一书,令人惊叹地寓言了人类在探寻终极真理的过程中,彷徨困惑而又奋斗不息的宿命感。 (《城堡》是20世纪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创作的。 1、《城堡》从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象征,也现代人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 2、“城堡”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大小官吏的阻挠下,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

第四节 萨 特

萨特获得好评的第一篇作品:《墙》 《恶心》(日记体)让萨特被认可。由于这部作品萨特被誉为“法国的卡夫卡”,剧中罗冈丹也成为第一个萨特式人物。 入伍发表:《存在与虚无》、剧本《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脏手》、 小说《自由之路》3部曲:《不惑之年》《缓期执行》《痛心疾首》 《辩证理性批判》发表,标志着萨特思想的新阶段。

《墙》的“自由选择”的主题

《禁闭》的思想内容

《禁闭》是“境遇剧“的代表作,其思想意义在于通过这一幕发生在地狱里的故事,仍然延续了“墙”与“自由选择”的主题,它却以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指明以行动改变生存状况的重要性。如果不行动,不找到自己的自由所在,同时也不想多设法改变与人对立的环境,那么“他人就是地狱”,自己犹如下自愿地狱一样。

(20世纪存在主义代表作家萨特创作的“境遇剧”《禁闭》,是一出哲理意味很浓的名剧。它的主要思

想内容有:

1. 该剧描写的是三个鬼魂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作奸犯科。死后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 2. 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

3. 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 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故事发生的场景被限定在所谓的“地狱”中,“一间第三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剧中人是三个死后相聚在一起的鬼魂。

2、成功地渲染了地狱境遇的极端特点。室内没有一样刑具,“只看见一尊铜像,不灭的灯,没有床,这里无所谓睡眠”。为剧中人永无休止的互相监视预设了条件,其实这是人最无法忍受的惩罚。 3、戏剧的象征性。从舞台设计、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甚至人物台词。

第五节 贝 克 特

堪称后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小说《瓦特》、《梅西埃和卡米耶》、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不可命名的》、剧本《自由》《等待戈多》

剧本的代表作:《终局》、《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 小说“三部曲”:“反小说”之称。剧本《等待戈多》:“反戏剧”之称。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点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 戈戈和狄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戈戈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人感动。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一味的苦苦等待。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待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整部戏剧富有极强的象征意味,两个流浪汉在徒劳地等待戈多,心情的焦虑不安,“生活”的无聊沉闷,期望等待的总是延续他的到来,这一切都真确地概况了人类的生存状况,即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象征了现代西方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心理。至于戈多是什么,有没有戈多,这也向来是研究者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也许可以猜测他是上帝,是真理,是意义。)

简述《等待戈多》的主题

《等待戈多》是20世纪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成名作。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第六节 加 西 亚 ? 马 尔 克 斯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杰出的代表。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长篇小说《族长的没落》、中篇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里的将军》、《爱情和其他魔鬼》 《百年孤独》堪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里程碑。 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

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主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 1、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

2、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1、魔幻与现实相结合。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异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人间与鬼蜮的界限。

2、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1、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出现在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渐进尾声。后期象征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2、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至40年代初在英国形成并流行欧美各国的。意识流作家把表现人的心里真实和意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小说人物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有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称的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以及沃尔夫等人。 3、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在创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以表现主观为主导特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诞手法,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环境或荒诞古怪的舞台形象,对社会人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表现。表现主义在戏剧创作方面的代表是奥尼尔,小说创作上的代表是卡夫卡。 4、意象派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变种,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英美等国。美国诗人埃兹拉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著名短诗《地铁车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诗歌。 5、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兴起,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于欧美各国。超现实主义直接脱胎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者把无意识、本能、幻觉、梦境作为创作的源泉;采用“自动写作法”“梦境记录法”“集体写作法”进行创作;并打破语法规范和逻辑制约,大胆进行“文字的自由连用”和“意象的随意并置和转换”等各种语言方面的革命实验,以追求一种新奇的语言效果。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布勒东及其小说《娜佳》,阿拉贡及其小说《巴黎的农民》。 6、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文学流派,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文学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宣扬世界荒谬、人生痛苦。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和波伏娃。 7、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60年代蜚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以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小说已无法表达现代人多变的内心世界,他们主张作家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的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以任何意义与感情色彩。新小说派摈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这个以反对传统小说创作倾向的流派又称反小说派

或拒绝派。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有克洛德 西蒙和阿兰 罗布-格里耶。 8、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30-40年代,到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潮,代表作家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揭露黑暗现实,抨击本国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在艺术上,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觉感受、通过不同的文化观念折射现实,经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觉、梦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现现实的神奇色彩,不断表现生活现实的目的。 9、卡夫卡式

把荒诞离奇的故事叙述与对现实本质的深刻揭露相结合,亦即现象的荒诞和本质的真实相结合,这种风格称之为“卡夫卡式”。

(卡夫卡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状态和幻像的直接延续、记录。通过内心感受所激起的幻想和怪诞,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骚动和对这个灾难遍地满目疮痍的世界的心理反应,描写了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掘进程度”。人们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他所创造的这种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10、境遇剧

存在主义戏剧一般都是“境遇剧”,即设置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总是直接的进入戏剧冲突,而较少做更多的铺垫。让环境支配人物,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冲突往往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人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二是人物内心里的冲突。作家往往把重心放在第二个层面上,突出人在困境中进行“自由选择”的主题。这种戏剧就是“境遇剧”,又名自由剧。

(1、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给人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2、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之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

附加:对比题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相同处: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安娜:公开非婚姻的爱情,反对虚伪。娜拉:独立借款、还款,独立承认冒名签字的责任,不愿作丈夫的玩偶。

异同处:1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如遭社会的谴责;失去了孩子。)但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2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娜拉:接受的是个人解放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3结局不同。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和《死魂灵》中的泼留浠金的形象比较。

相同处:1不同国度的吝啬鬼在剥削方法上一样。葛朗台:从农业资本家发展到工业资本家,葛朗台的发迹是建立在压迫农民的基础之上的。泼留浠金:是农奴主,不管农奴的收成如何都要农奴复一样的苦役。2吝啬的程度是一样的。葛朗台:对亲情都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只懂用金钱来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泼留浠金:吝啬的惊人女儿来看他,他只给外孙一颗纽扣玩。他的吝啬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穿的像乞丐。 异同处:1剥削的方式不同。葛朗台:资本剥削的方式,懂得在资本的流通中得到利润。

泼留浠金:原始、古老的农奴剥削方式,不懂得进一步发展生产;残酷的对待农奴,自己的房子充霉味,田地里长满荒草。2剥削的程度不同。葛朗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泼留浠金:野蛮的剥削农奴,以致农奴惨死。农奴没有自由,对生产不感兴趣,自己也变成财富的奴隶。3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不同。葛朗台:发展了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对小镇的发展起到 推动的作用。泼留浠金: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

00540-外国文学史--(吐血整理)史上最完整版笔记小抄

因《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创作分3个时期:①1909—1922发表《荒凉》,这一时期被称为“通往《荒原》的道路”。重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个女士的画像》、《小老头》②1922发表《荒原》—1927加入英国国教,被称作“荒原”时期。重要作品:《荒原》(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空心人》(揭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杰作)、《力士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yhhr1fuk102ra61x73m28mwx1483k01cy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