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但有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演奏的技术、技巧上也有着深奥的学问和发挥余地。随着笛子的日益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演奏技巧,而这些技巧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在乐曲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吐音。
竹笛那明亮清脆、高亢流畅、婉转动听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其演奏中的各种技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在笛子的众多技巧中吐音是尤其重要的演奏技巧。民间有“吹萧吐笛”的说法,这充分证明了吐音的重要性。
笛子吐音的发展主要是在建国后,越来越多的笛子学习者运用吐音,并且运用到独奏艺术中来。随着吐音技术的发展,很多演奏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逐渐分为南派的软吐和北派的硬吐。山东老艺人赵玉仁先生是碎吐的创造者。后来山东笛派的代表人曲祥先生对吐音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他结合南北两方面的特点,把吐音灵巧的演奏推上更高境界。曲祥先生被誉为“吐音之王”。不管在速度,力度,清晰度,还是在灵巧度上都堪称一流。系统全面的吐音技术是他的吐音上最大的特点。曲祥先生将吐音南北融合,中西合璧,借鉴长笛的吐音进一步诠释了三吐的科学理论。后来又把笛子的吐音分为以下几类:单吐,双吐,三吐,碎吐,循环气双吐等。
吐音是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是在长音中用“TK”将气断开,使其更有跳跃性,为连续吐音。舌,气并用的吐音为顿音,也叫顿吐。用符号“▼
”表示。吐音的种类有很多,一般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吐音分为舌起音、长吐舌、短吐舌等几大类,它的出现使曲子变的特别清晰,犹如形容琵琶里面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是一样的,它还好像弦乐器演奏时弓的作用一样,
长音类似长弓,单吐类似顿弓,双吐类似跳弓,三吐类似又顿又跳的弓,轻吐类似将音乐分开的弓,花舌类似碎弓[1],可见,在笛子的演奏中,吐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乐曲的表达也息息相关,我们要把它当成重点来加强训练。
在我们了解了吐音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作用后,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吐音的种类以及怎样才能掌握好这一技巧:
一吐音的种类
(一)舌起音
舌起音,又叫软吐,是单吐音的一种,但舌起音却不同于其它种类的吐音,所以单独给它归一类。一般在吹奏连线中的第一个音或没有连线的音符时,舌尖轻重适度地吐奏一下,与发“提”字声音时的动作相似,将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听起来曲子干净利落,它常用于大连线和小连线较多的地方,运用舌起音增加了曲子的连贯程度而又不失清晰。例如:
《姑苏行》这首曲子,大量运用了舌起音使曲子听起来清晰、流畅、连贯。这一段尾声巧妙的运用了舌起音表达了游人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的思想感情。
舌起音的作用就在于使乐曲的音与音之间听起来连贯、流畅,在演奏时一定要把握好,看清连线,把每个音都吐清楚了,着重练习,以便更好的运用到乐曲当中。
(二)长吐舌
舌头堵住吹口时间短,离开吹口时间长的就是长吐舌。
长吐舌又叫长吐音,它常用于曲子里面的广板,它的重点在于吐的时值比较长,给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情。例如乐曲《秦川抒怀》的广板段:
这段广板很好的运用了长吐舌的技巧,它比舌起音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更为丰富,通过这一技巧向人们诉说家乡的变化,同时更好的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的心情。
(三)短吐舌短吐舌包括单吐、双吐、三吐、循环换气双吐等。它的特点是干净、利落、跳跃性强,好像弦乐器的领弓、跳弓作用一样。下面逐一介绍一下这几种吐音: 1.单吐
单吐是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单吐里面又分有顿吐,气吐,软吐,硬吐。单吐大多是用舌作“吐”的拟音,也有用气的冲击,作“夫”的拟音的,叫气吐。顿吐是舌头运动迅速,气流走的短而有力度,发音有爆破音的感觉。也有仅用唇作“扑”的拟音的,叫唇吐。假如在唇吐的同时完成抢气,还构成了循环双吐的要点。这些都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运用。
单吐是吐音演奏的入门,演奏中要有力度,不管是什么样的单吐都具有颗粒性,都有一个发音点,并且这个点要时值均匀,不能有长有短,这也是考验单吐成效的一种方法。
2.双吐
双吐也是竹笛演奏中一种常用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吐音是连线状的点,是说吐音要吹的连贯,要向前流动。不要僵硬,死板。以“T”“K”为例,要求“T”与“K”的力度均衡。通常是在发出单吐的“吐”字声音以后,将舌根抬起,紧贴软腭,形成阻塞,然后让气流突然冲出口腔,发出像“库”的声音。如果用“吐库”两字反复吐奏便成双吐。当我们用单吐吹奏快速度的短促音时,会感到舌尖动作跟不上乐曲的速度,就必须用双吐或三吐来吹奏。北派竹笛大师刘森老师的吐音很有特色,他的吐音颗粒感强,双吐的“T”“K\的运用具有很好的独立性与均衡性,在与手指运动的密切配合下产生富有弹性感的轻快跳跃的吐音效果。他所演奏的《牧笛》《云雀》,《霍拉舞曲》中的片断,直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与训练价值。
双吐是竹笛演奏中最常用的演奏技巧之一,它是每个习笛者必修的科目,掌握起来技术难度较大,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是“吐”“库”的长短力度不均匀造成双吐中“吐”强“库”弱颗粒性不强,出现的拐脚双吐的毛病。要克服这个毛病,就要加强对
“库”的单独训练,把双吐拆开来练习。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训练舌头和气息的配合能力,使得演奏中的吐音更加完善。
其次在吐音中还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吐音与连音的结合。例如《牧笛》中的吐音与连线结合的部分:
这一片段将连音线与吐音尤其是双吐结合的淋漓尽致,演奏时这是主要的突破点。吐音是连线状的点,要吹的连贯,要流动起来,不要僵硬,死板。正确的把吐音与连线区分开来,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从慢练做起。
在双吐的演奏技术上山东派笛子演奏家曲祥老师的吐音最具有表现性和技术性。他的乐曲中对吐音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在速度上要求要快,而且在力度跳跃感、时值的均匀、吐音的音色、重拍的强调上都很严格。下面以其作品《运动场上》中双吐的片段为例:
这30拍双吐不仅要连贯,而且要突出3/4拍子的重拍,中间音程之间的大跳很多,这就要求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舌头的耐力和舌头与气息的配合要默契做到一气呵成。
3.三吐
三吐也是表现力很强的一种吐音,实际上三吐是单吐、双吐或轻吐在节奏型上的分别运用和联合运用。例如《我是一个兵》的主题部分就是单吐与双吐的结合:
(四)特殊吐音
所谓特殊吐音,其实也是短吐舌的种类,只是它们与纯粹的单吐、双吐和三吐在表现力上有所不同,也是随着近代笛子的表现形式多元化、作曲技法多元化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下面逐一介绍一下。
1.碎吐
碎吐是山东老一辈的艺术家赵玉仁先生所创作的一种独特演奏技法。在乐谱中的标记为“*??”。例如曲祥的练习曲作品《赶猪调》:
它是在双吐的基础上加快吐音的速度,吐出的音比双吐更密集,类似二胡的抖弓、打击乐中的滚奏。演奏时注意舌尖要放松,气息支撑要到位。
2.循环气双吐
循环气双吐,是近十几年来一些演奏家发展运用的,是一种新的演奏技巧,它难于特长音循环换气,但又不及长音与旋律循环换气使用广泛。在吹奏单吐、三吐时,由于可以采用抢气的方法,使吹奏不间断地进行,而在吹奏双吐时,是不能抢气的。过去往往都是利用半拍或四分之一拍的空隙时间来换气,这就使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双吐不得不中途停断。循环气双吐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循环气双吐吹奏时的要领是,将原来“TKTK”的舌头动作改成“TPTK”。在做“P”的动作时,将气吸进去。建议先摸索一下再练。如果按括号内的音符演奏也可以。
二、口腔、舌、气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口腔的打开
笛子之所以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主要是由于它的音色清亮优美,悦耳动听。如果它没有了应有的音色,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个性,那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音色呢?这与演奏者的口腔状态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拥有完美的音色,就要求演奏者有良好的口腔状态---共鸣腔。
同一支笛膜松紧程度一样的笛子,不同的嘴形吹出的音色就截然不同。笛子是用气来吹奏的,所以首先要求做到呼和吸气的气路都要通畅,它包括吹气和吸气时颈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开,像平时打哈欠时那样,上下嘴唇对齐,使风门位于嘴唇中央,两颊和嘴角向风门中间收,使风门呈椭圆形。上唇稍微靠前,使口风向下吹入轻轻靠在下唇正中的吹孔中,这样经胸腹肌肉的收缩,形成的气流通过打开的喉部、口腔及椭圆形的风门中吹出。
在吹奏竹笛时,口腔可以看作是一个加在笛子上的共鸣体,它也是可以伸缩调整的。气流在口腔中回旋再进入笛孔中,能够激发一种和谐的共鸣,同样能够起到美化笛子音色的作用,使音色更加有润泽度。可见,良好的口腔状态其实就是竹笛的共鸣腔,是乐器的一部分。口腔打开状态与音色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与吐音音色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舌头的运用
舌是吐音的发音部位,吐音音响效果的好坏与舌的灵活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吹奏吐音时舌头的动作要敏捷、短促,舌头运动的频率与力量决定吐音的快慢与力度。舌头运动的动作越小以使舌头来回伸缩的行程越短,吐音的速度也就越快,这也是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吹奏一般性双吐音,特别是大力度吐音时,口念的字音是“吐库”,由“吐”音转至“库”音时,舌头动作的行程较大,这样的念音方法虽然发音力度较大,但速度不够快,也容易造成舌头的疲劳。吹奏快速的吐音的时候,口念的字音应该改为“嘟咕”,由于这两个字的念音动作相近,力量向前,舌头运动动作小,来回伸缩的行程短,所以舌头运动的速度极快,所发出的吐音速度也相应很快。同时,吹奏快速吐音时还应强调舌头、口风、双颊的配合:双颊要适当向中间收,唇部配合舌头的念字动作稍向前“撅”,口风一定要精细。用这样的方法吹奏出来的快速吐音,既轻快又清晰,又具有颗粒感。同时舌头也不容易疲劳。
(三)演奏中呼吸方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气息是吹管乐器的灵魂,是吹管乐器的根本。笛子的发音、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刚柔都与吹奏时的“运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运气上的功夫,我们叫它“气功”,意思就是说,要吹好笛子必须在“运气”方面下一番功夫。
要做到气息的自如控制,首先要有正确的呼吸作为支撑。呼吸方法有三种:
1.胸腔呼吸法
在笛子的演奏过程中,胸腔呼吸法我们一般不采用。因为这种方法往往吸气太浅,在演奏较长乐句的时候,由于气息不够用,频繁的换气导致乐句演奏不连贯,影响到音乐的表现。
2.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使用时要注意腹部的控制,要做到“吸的深,控制的住”,且腹部要用弹性,避免僵硬。另外要特别注意:快速呼与吸的练习。因为在笛子演奏时,很多时候是要求快速吸气的,此时吸气幅度要适当减小一些,由于这种呼吸方法吸气时能够气沉丹田,气吸满后容易控制,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信赖,但亦非最佳的呼吸方法。
3.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指的是由横隔膜下沉,肺泡向下伸展挤压腹腔,腹肌放松向前下方自然扩张,同时腰肌、肋间肌自然外扩,达到扩大胸腔以进行呼吸的目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是胸式呼吸的扩展和延伸。与胸式呼吸相比,其最重要的操作特点是呼吸支点下移。所以这种呼吸方法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吸气量大、储气量足,气沉丹田,气息支撑稳定扎实,气息容易控制。[1]。
在吐音技巧的运用上,大多数人都采用了这一呼吸方法。在演奏吐音时气息扎实有弹性,丹田控制力强。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识了口腔状态、舌头运用以及气息的原理后就不难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在竹笛演奏中,有一个良好的口腔状态每一个音的位置都找对了,音色自然也就会达到理想的状态,舌头做到自然放松,气息饱满扎实而又富有弹性,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吐音演奏状态。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结论
在笛子的众多演奏技巧中吐音是尤为重要的。吐音一般用于跳跃、活泼、明快的乐曲,吹奏时要短促而有弹性。很多乐曲表达情感都离不开吐音的运用,所以了解、探索、研究这一技巧对于我们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掌握好吐音这一技巧,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演奏能力,提高乐曲的表现力。在演奏过程中要得到优美动听的吐音,就要采取正确、科学、合理的演奏方法,要有一个好的口腔状态,要有舌头的灵活运动,还要有充足的气息作支撑,只有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加上手指的配合才能使其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乐曲。这三者的结合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1
笛子特殊气功技巧——吐音循环换气吹奏法的产生和运用
笛子上的吐音循环换气吹奏法,是一种新的演奏技巧,它产生于一九六八年。 在以往的每次笛子基训中,我总感到由于受气息的限制,吐音的时间长短不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地吹奏,作曲者在创作吐音旋律时也要受此种因素的限制。笛子是靠气息使其产生音响的乐器,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关系,气息受到限制,因而使笛子这种乐器的技巧 和表现力也受到了限制。我想起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老师曾将唢呐技巧上的循环换气方法运用到笛子上,解决了笛子吹特长音的困难,使笛子的表现力得到了解放,从而推动了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