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广东专升本语文核心课文详解

1.养生主 《庄子》

考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答案见书 P4)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文章知识点: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 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 和《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 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本文属于《内篇》。 (2)、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 顺其自然 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从哪些方面写 a、三年前 的我与现在的我 b、良庖、族庖与我 ③用了事实论据 (3)、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 证特点。

(4)、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

刃有余: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5)、课后习题: 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

书怎样的特点?

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

是 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 学思想。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

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 意义的道理。

(6)全文翻译: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

踏的地方,膝

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 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 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 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 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 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 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 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 他们是在用刀

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 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

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 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 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 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 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考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文章知识点: (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 《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2)、课文分析: 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分析词句运用比喻、

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②课文第三段的“十

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 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

量。 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 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 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 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十思”之论,作为 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 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 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 以

“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 系。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 等均成对比论证。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 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 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

(4)、课后习题: ①“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 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 中心论点的具体伸缩。

② 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 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 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 论证。

③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之弊? 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5)全文翻译: 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

就一定要疏通它 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 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 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 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 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 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 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 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 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 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 能轻视吗?

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 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 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 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 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 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 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 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3.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考纲要求: (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文章知识点: (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 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 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有《临川先生文集》。 (2)、课文分析:①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第二层(从 “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 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②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③理 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3)、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 不动摇的决心。

(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 (5)、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 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 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 指责的变法“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 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作 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6)、课后思考题: ①、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

上?如此安排,具有 怎样良好的效果? 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 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②、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作者以攻为守的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③、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提要最后一段 ④、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⑤、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

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 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 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 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 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6)全文翻译: 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

的日子很久了,

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 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 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 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 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

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 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 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 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 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

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 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 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 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 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 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 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 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4、“今” 李大钊

考纲要求: (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2)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 (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文章知识点: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8 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

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李大钊选集》、 《李大钊诗文选集》。《“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2)、课文分析:

①、本文运用的论据是: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 比较法

②、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理解这一中心论点 的现实针对性。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广东专升本语文核心课文详解1.养生主《庄子》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答案见书P4)(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文章知识点:(1)、庄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yd6j6mmrh5uqa97qs1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