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由
——由纪录片制高点引发的对于中国体制改革的思考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引入 ................................................................. 2 二、纪录片《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 ....................................... 3 三、观后所感 ............................................................. 3 四、中国的路 ............................................................. 5 五、小结 ................................................................. 6
【摘要】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中国的制度改革已经步入了所谓的“深水区”,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行事准则似乎已经不那么靠谱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显现在政府面前,早已许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仍旧举步维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的人民该迈向何方?出路到底造哪里?黎明究竟在何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我们社会的根基——经济基础上找找问问题呢?
【关键词】
市场 政府 自由 改革
一、引入
所谓“制高点”,依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耶尔金教授的巨著《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中的说法就是,对政府直接控制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甚至更多的领域――这种体系的简称。在该书的引入中有这样一段话:如今,中国正在生机盎然、信心百倍地从一个国家曾试图控制经济制高点的时代迈向一个新纪元――发展民营企业、放松监管、提倡市场和竞争将逐步占领世界经济观念的制高点。从各个方面看,其结果都不失革命性,曾一度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中国现在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参与者和缔造者。但在这历史性变革之际,中国也面临着沉重的问题。如何开展国有经济领域的改革,如何建立起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即机构设置和法制基础,中国应该如何并以多快的速度融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去,如何应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责任等庞大的负担和艰巨的挑战等等。
当下许多学界人士,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比较,指出中国目前遇到的问题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我们应当回顾历史,反思历史,用更加理性的思维来分析目前的局势和情形,在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形势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纪录片《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
在本学期的西方政治制度史的课堂上,我们观看了以丹尼尔·耶尔金教授的著作为蓝本的同名纪录片。该系列纪录片带着我们回顾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百年间的政治与经济纠葛。
第一集讲述了两位经济学领域巨人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不同经济理念,前者从大萧条时代开始主张国家干预,后者则始终坚持自由经济理念,并认为国家干预是通向奴役之路。他们的思想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完全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甘愿充当守夜人,短暂的繁荣却招致了大萧条。随后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在这次危机中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亲睐,哈耶克的思想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70年代的滞胀危机。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一个倒台,西方经济的超级大牛市,似乎都代表着哈耶克的获胜,但是这两年我们又看到了凯恩斯的回归。历史总是喜欢捉弄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两条路都不是那么好走,一条是通向奴役之路,一条是通向自我毁灭之路,那么到底哪条才是通往自由的路呢?
第二集讲的是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盛衰荣辱,从斯大林时代就埋下的种子最终埋葬了这个盛极一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直到苏联解体后,西方才意识到这个强大的对手早就已经无力支撑起自身庞大的军备开支,并且她的民众也没有过上马克思和列林所描述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一群被称为“芝加哥小子”的留美经济学家为智利引入了这种克服通货膨胀的方法,并且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就是这同样的方法随后却差点将俄罗斯推向深渊,可见政策制定要因地制宜,没有一种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集讲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如何从亚洲扩散到俄罗斯再扩散到华尔街。这一波,二波,三波的危机对现在的金融危机也很有启示,我们现在的危机是否就此结束了?会不会在一两年以后,我们世界的经济又堕入更深的漩涡呢?
三、观后所感
看完《制高点》之后,对于其中想要表达的具体涵义我不知道自己看懂了多少,也不知 道我想到的是不是符合大家的想法,但有种说法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或者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片中重点提出的两个人物凯恩斯和哈耶克,我个人更倾向于哈耶克的思想,也就是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崇尚市场的自由,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国家经济运行。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通过政府的稍许引导,把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寄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在中国这种想法的提出和实施甚至可以追溯到汉初的“文景之治”时期。从政府到市场,两者对于经济制高点的控制都是各有利弊。作为一名思想并不深刻的本科生,我没有太多的自信能够把这两者与市场的关系阐述的很准确,但是就单单借鉴制高点中的精辟见解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的话,我想我愿意一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想要着重谈论的时期,这是自二战以后,哈耶克思想对凯恩斯主义的一次绝地反击。在美国,里根当选总统,推出了“里根经济主义”,主张良好货币的概念,消除控制,推行谨慎的税率机制,有效地控制政府的开销。在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在远隔大洋的大不列颠王国登台亮相,哈耶克在道贺信件中鼓励了撒切尔,而撒切尔也没有辜负哈耶克的期望,在一片反对声中,她坚决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她坚信只有自由的市场才能拯救这个没落的昔日霸主。自由的市场经济确实也在随后的漫长时间里证实了它的治愈能力。伴随着英美两大巨头的经济复苏,当时深陷滞胀危机的西方国家,都争相改革,让权市场。一时之间,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带着他们的思想,站到了风头浪尖上。
我相信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表达的对于政府掌控经济制高点的担心不无道理,当初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确实顺应了时事,面对大萧条,或许市场真的是失灵了,可是即便市场能够挽回一切,人们是否又有足够的勇气将一切都赌在市场上呢?答案不言而喻。我想,这样的市场失灵并不能证明市场及其固有规律的失效,因为人本身便是市场的一部分,在混乱的时代中,统一有序的市场机制一旦被打破,那么便意味着人们依然不在信任市场并企图脱离,这种情况下,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是必须的。可是,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更换的时候,或许政府的强力已然不在那么的必要,同时市场的回归,也必将导致二者的冲突。政府的意志不可能总是与市场的走向完美的切合,两者的偏离,也必将带来经济的动荡。
经济作为整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有一种足以控制经济的力量出现,那么它将是对这个国家自由民主的极大威胁。人们会在政府控制经济的体制下,沦为所谓的集体利益以及国家意志的奴隶。在政府的计划和控制中,社会上呈现出井然有序、一片和谐的假象,个人的利益被集体利益湮没,个人的声音在国家的意志面前,弱得不可听闻。社会的上层,那些掌控着国家机器的人,从事着所谓经济调控和社会治理的高尚事业,对于下层的呼喊充耳不闻,纵情享乐,鱼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