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感悟语言的文字的美。 2.领会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会联想,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教学重点:走进作者的“荷塘”,体会“月色”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一起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作者散步的路线是怎样的?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第一部分(第1节)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2—3节)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4—6节)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7—10节)忆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四、研读文本

(一)讲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节奏要慢,思考:这段话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原因(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到荷塘散步,舒缓一下情绪)。那么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呢?这个,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当时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使作者感到愤怒,情绪激动;一种认为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因为结尾有一句话“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因为作者家庭生活不和谐。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不宁静,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才有了这一次荷塘之行,才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讲读第二部分。

2、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写了哪些景色? ——小路,树木,月色。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3、朗读第3自然段,第3段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这句话的重点在后面部分,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我们可以从后面看出来“这是独处的妙处”。

(三)讲读第三部分。(赏析4、5、6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1、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各自用了哪些修饰词来描写?

(1)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叶子非常稠密。亭亭:姿态优美。)

层层:高低有序,错综相间。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了。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

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用到了哪些修饰词?

荷叶:田田(多,密)亭亭(优美) 层层(高低错落)

(2)零星:花之少。点缀: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袅娜: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羞涩:年轻女子的神情。这里用来摹写花的形态,把花比作了人,它们有人一样的柔美和风姿婉约,有人一般的神情,含羞脉脉不肯绽放。

小结:以上写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用到了哪些词? 荷花:零星 点缀(少)袅娜 羞涩(姿态美妙)明珠 星星 美人(光亮纯净)

(3)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且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

缕缕:细微,时断时续。缕缕不绝。 渺茫:远,不真切,依稀可辨。

1xzur8b6520zn011oo6h6et871df8g0196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