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引言
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精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为专业设置、构建与高职培养目标、国家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好市场调研。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前提与保障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把原来的“双证”改为“双能”,培养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成为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真正“双师”素质教师。 1 专业教师实践案例 1.1 企业实践锻炼概况
本人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的专业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于2010年7月至10月在北京市某建筑设备企业参加了企业实践锻炼。该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家用、商用中央空调及机房专用空调的工程设计、销售、安装和售后维护保养为一体的专业空调系统服务商,同时与多家协作单位合作。
所参加实践的项目名称为“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沥青分
子工程实验室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其基本参数见表1。项目建设地点在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李两河村(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怀柔实验基地)。本建筑占地面积约11000 m2,建筑面积约5450 m2,需改造施工部分的建筑面积为2058 m2(其中实验楼1570 m2,地上四层;实验车间488 m2,地上一层)。工程规模虽然不算大,但这是与本人专业非常对口的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 本人实践锻炼期间,主要参与该工程项目的设计绘图、方案制定和安装施工过程。项目施工范围为水源热泵节能系统图纸范围内所有内容,包括水源热泵机房设备、水管道、阀门及管道保温安装;室外打井及室外管道安装;实验楼、实验车间设备、水管道、阀门、风管及保温的安装。 1.2 实践锻炼体会
通过本次实践锻炼,经过认真思考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在实践中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完成一个工程很难,很多事情理论上或者说原则上行得通,但一到实际当中就行不通了。碰到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原因,沉着应对,尽快提出应对措施。比如说,本工程原本打算使用地埋管系统,由于地质勘测没有通过,只能紧急更改为水源热泵系统,这时就需要项目负责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变通能力以及果断的决策能力。
(2)很多事情从理论上看非常抽象,可能觉得很难,但一
到实际当中却变得简单了。比如说,对于管道系统的安装和连接,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实践当中,可能很难掌握管道安装和连接的施工工艺,但是这些技能对于技能娴熟的施工人员来说却并不难。
(3)职业院校的教师非常有必要走出校门,亲身参与企业实践,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教学工作中才不至于与实际脱节。
2 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1 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如今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应该从源头抓起,即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双馨的教师队伍[1]。让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有关操作技术;既能胜任本专业文化理论课教学,又能在实验、实习及工作现场教学生操作技能,这对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任职难度,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勇于接受这一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生产一线的实际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岗位要求的实践技能。因此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实践能
力水平的高低。
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可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能力,缩短课程讲授和生产实际的距离,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在地方的最新进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拓宽眼界,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和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实践内容,这样实践的针对性会比较强,通过针对性强且有效的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教师可有效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例如,本人在企业实践中所参与的项目是水源热泵系统的改造工程,正好与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因此,在有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锻炼,在施工现场学习水源热泵系统的施工流程和工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本人通过实践锻炼,已经基本掌握了室外打井及室外管道的安装、水源热泵管道的安装、水源热泵设备的安装等施工工艺。同时,在方案制定和按图施工过程中,还大大提高了绘图和识图的技能。
2.2 可保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从理论上讲,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我国,二者往往是脱节的,就像是两条铁轨,
离得很近,但难以相交。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提高、轻技能培养的倾向[2]。主流教育学家忙于建构高深的理论学问,第一线教师则努力把自己造就成教学技术能手[3]。在教学评价中注重课堂讲授水平,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技能,造成了生产实际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困难。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作为基础,没有着眼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教学,当然不可取。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保证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教师在企业实践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反思,把企业中的新知识、新科技、新工艺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保证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脱节。为拓宽学生视野,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企业生产中的真实生产工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实际工作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人参加实践锻炼后在课程“暖通施工技术”的教学中作了以下改进:教材中有很多的施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已经应用得很少了,以前会花很多时间来讲解这些知识,但是参加实践之后,就能更好地把握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力求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紧密对接,以保证学生就业后不再抱怨在学校学的知识没有用了。在课程“制冷原理与应用”的教学中作了以下改进:由于此次参与的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正好是制冷技术中的一种,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