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侧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 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 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 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3.“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 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4.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5.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 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6.《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 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 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 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

7.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

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B. 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业使用了纺车 D. 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8.《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9.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C. 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D.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0.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 A. 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11.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①农业技术先进 ①农民辛勤劳作 ①水利设施的完善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12.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们( )

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13.“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4.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 )

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①“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①“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15.唐人《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该诗歌描述的对象是( )

A. 越窑白瓷和邢窑青瓷 B. 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

C. 越窑青瓷和邢窑粉彩瓷 D. 越窑粉彩瓷和邢窑青瓷

16.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下图是清代“四

大名镇”分布示意图,符合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排列顺序的是( )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18.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加强对外航海管理

C.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 阻止了列强侵略中国

19.“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0.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

A. 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 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者在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足以令国人自豪,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发现了我国古代的一艘沉船,被称为“南海一号”。据专家称,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了研究。2011年4月底,“南海一号”完成了第二次试发掘,目前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众多名窑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对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3)“南海一号”是我国宋朝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侧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xsyg9z3ou3gzju6vsv034ka295j0v00cx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