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附8套中考模拟卷】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说明: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或许其他。他就是苏轼。——摘自月明风清的新浪博客《永远的苏轼》 本试题以“苏轼”为主线,贯穿始末,因为我爱苏轼,爱他的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 第一部分:书写(5分) 一、书写(5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满分5分) 第二部分:积累运用(3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wéi (1) 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suì (2) ,一脸冷jùn (3) ,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rán (4) 。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主要在运用中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根据语境,侧重运用。 答案:帷、邃、峻、髯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4)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相聚团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有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请写出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是名句默写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诗词名句的积累,但每句都和苏轼相关,紧扣说明中的“名人苏轼”,其中还注意了课外的俗语考查。

答案:(1)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2)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4)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5)略 3.名著阅读。(6分)

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1)上面两段人物肖像分别刻画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语段出自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2)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2分)

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名著阅读,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主要考察对象。 参考答案:

(1)米开朗琪罗;贝多芬;罗曼·罗兰;《名人传》

(2)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4.综合性学习。(10分)

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75周年,3月9日,由某市政协、市委宣传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自“文化立市”战略实施以来,该市的各类文化活动日渐增多,弘扬苏东坡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也是“文化立市”战略的核心内容。此次“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为全国范围内的苏东坡爱好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了让广大市民及全国的参赛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赛事,本报专程采访了两位赛事组织者及两位专家,且听他们对本次大赛的介绍与解读。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中的主要内容。(2分)

(2)请你为此次大赛拟一个宣传标语。(2分)

(3)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小记者,让你采访本次大赛的负责人,你会提出哪两个问题?(2分)

(4)主办方为了扩大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影响力,除开通网络平台外,准备用微信的方式,号召全国的苏东坡爱好者们参与其中。请你拟写一条微信,字数要求在50个左右。(4分) 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结合交际,信息提取,极具语文味。 答案:(1)某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2)示例:学东坡诗词诵东坡精神 (符合题意即可) (3)所提问题紧扣本次大赛宗旨。 示例:征稿的范围和内容有哪些?

您觉得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 (4)语言简练且具有感召力,紧扣活动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55分) (一)(16分)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彪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5.作者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1)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2)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6.文章第一段结尾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对文中句子进行合理推断。

参考答案: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7.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东坡对整个中国文化史带来的巨大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和崇敬。

8.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句(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内容上侧面烘托出我对苏东坡的仰慕和佩服之情。 9.结合选文,联系自身,谈谈作为青少年应从苏东坡身上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字数要求在50个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参考答案:结合文意,并能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意对即可) (二)(15分)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轼诞辰977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上回顾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

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他远远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坛的巅峰。

10.阅读材料一,你认为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探讨实际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答案:1.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宣传。2.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研究。

这些活动是一个立足弘扬东坡文化的载体。这些活动能起到宣传东坡文化的作用。而东坡先生的风格、性格在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把喜欢东坡、崇敬东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探索东坡文化,促进东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阅读材料二,试给苏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5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略

12.长江中学文学社准备开展以“东坡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5分)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两项。 (2)示例:作文竞赛

①项目一: ②项目二: ①项目名称: ②主要环节: ③理由: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演讲比赛;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注意所给示例形式)

(2)题目要求写出方案中的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理由。第一问其实只要将平时所做的与此相类似的活动名称写出来即可,至于第二问的理由必须结合主题---东坡文化进校园来回答,如:学习东坡文化,挖掘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三)(1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任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附8套中考模拟卷】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说明: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或许其他。他就是苏轼。——摘自月明风清的新浪博客《永远的苏轼》本试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xsmy4s7f37yqpo85se79mzf00wron00iu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