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复习(I)
——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
1. 1 材料的力学性能 1.2.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 基本概念
① 晶体与非晶体: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a. 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几何规律作周期的重复排列; b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c.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② 晶格;为了便于表明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规律,把每个原子看成一个点,点与点之间 用直线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格子。
③ 晶胞:能完全反映晶格原子排列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④ 晶格常数;晶胞的棱边长度,晶格常数和棱面夹角表示晶胞的形状和大小。
(2) 常见金属晶格类型 单晶体的各项异性: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不同,因而导致在同一晶体的不 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各种性能也不同——各项异性。
多晶体 晶粒大小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在常温下,晶粒愈细,材料的强度高,塑性、韧性愈 好。
晶体的缺陷形式: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晶体的缺陷对金属的许多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对金属的塑性变形、强化、固态相变 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1. 2. 2 金属的结晶
(1) 结晶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而结晶是指由液态转变为晶体的过程,即金属
与合金从液态的无序状态转变为原子有规则排列的晶体结构的过程。理解结晶的概念应着重 掌握以下几点:
?纯金属的结晶在恒温下进行,其结晶过程可用冷却曲线表示。 ?纯金属的结晶需要一定的过冷度,即过冷是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过冷度厶 T是指理 论结晶温度To与实际结晶温度Tn之差(△ T=To — Tn)。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金属的结晶包括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 (2) 晶粒大小及其控制
晶粒越细,则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越好。控制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增加过冷 度(或增加冷却速度,如用金属型代替砂型、降低浇注温度、慢速浇注等 )、变质处理、附加 振动(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
(3) 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 金属在固态下发生晶格类型改变的过程称为同索异晶转变。它与液态金属结晶相比具有 以下特点:
① 遵循金属结晶的一般规律(生核与长大); ② 具有较大的过冷倾向;
③ 常伴随着体积的变化,因而在金属中引起较大的内应力,故易引起金属材料的变形。 (4)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1. 3 金属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滑移和孪晶两种 。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包括晶粒内部的变形与晶粒之间的变形两部分 。晶内变形 仍以滑移与孪晶 两种基本方式进行, 晶间变形 包括晶粒之间的微量相互位移与转动。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 是:变形的不均匀性,变形抗力比单晶体大,形成纤维组织与各向异 性。 滑移系数愈多, 金属的塑性愈好,特别是其中的滑移方向的作用更大。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
能的影响 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变形金属 经过再结晶后其变形组织、性能完全消失,所以硬度、强度显着下降,塑性、韧性 明显提高,内应力基本消除,金属恢复到变形前的性能。
金属的冷热加工(按低于或高于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来分) 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三方面:
粗大的柱状晶和枝晶经热塑性变形被击碎并形成等轴细晶粒组织,改善了力学性能; 铸态金属中的疏松、气孔、微裂纹等缺陷,经热塑性变形被压实或焊合,从而使组织致 密,性能提高;
使金属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如某些纵向的性能明显大于横向(流线)。 1. 4 合金的结构和二元合金相图 (1)基本概念
①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物质。
② 相:合金中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的均匀部分。 ③ 固溶强化:因形成固溶体而引起合金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④ 合金相图:用来表示合金在不同成分、温度下的组织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 一种图形,亦称状态图或平衡图。 (2)合金的结构
注:①固态合金的相结构可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大类。 ②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分布情况不同可将固溶体分为置换
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1.5 铁碳合金相图 (1)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3) 铁碳合金分类 (4)各相区组织
[注]①若要填各区域存在的相则与上图不同,请注意区别。
②所谓Fe3Ci、 Fe3C H、 Fe3C皿,它们的碳的质量分数、晶体结构和本身的性质都相同,其区别在于 渗碳体的来源、形态及分布状况有所不同。
1 1 1 1 1 1 Fe1 1 Fe1 3C I 1 I 3C n | | I I I I FegC 皿 1 ― I 1 1 液态丨 | 奥氏体 网状 | 铁素体 I I | 断续的片状 I I I 条片状丨 1形态丨 1I 1 1 ― ③结晶过程及室温组织示意图
沿奥氏体晶界| I 沿铁素体晶界| I 在亚共析钢中,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钢中的珠光体增多,铁索体减少,故强度、硬 度提
高,塑性、韧性下降。但在过共析钢中,渗碳体沿原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削弱了各 晶粒间的结合力,从而降低了钢的强度并增加了脆性。因此,碳的质量分数超过了 0.9%的 钢,其硬度虽然继续增加,但强度却明显下降。特别是在白口铸铁中渗碳体作为基体存在 时,其塑性和韧性大大下降,因此白口铸铁具有很高的脆性。 1.6 钢的热处理
不论哪一种热处理工艺,都要经历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其中保温的作用在于使零 件内外温度一致,并获得细而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晶粒。
热处理与其他加工方法 (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等 )的区别是:它只改变金属材料的 组织和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大小。
为了区别实际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一般将加热时的临界点加标符号“ c”,如Ac1、 Ac2、Acm ;冷却时的临界点加标符号“ r”,女口 Air、Ar3、Arcm。 (1) 钢的热处理基本原理
1) 钢的奥氏体化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也是由形核和长大两个过来完成的。该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和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除了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及合金 元素的质量分数有关。
2) 过冷奥氏体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共析钢 C 曲线如上图。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小结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相应的 C 曲线来粗略地定性分析连续冷却转变所得到的产物与性能, 应重点掌握根据 C 曲线判断常用碳钢在炉冷、空冷、油冷、水冷等不同冷却条件下的组织与 性能。 3)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① 转变速度极快,内应力较大;
② 晶格发生严重畸变,塑性变形阻力增大;
③ 奥氏体中的碳的质量分数愈高,则 Ms与Mf愈低;
④ 马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到底,会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被保留下来,奥氏体的碳的质量分 数愈高,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量愈多。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1) 退火的目的
① 调整钢件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② 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工件尺寸,并防止其变形和开裂; ③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④ 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回火 )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2) 正火目的与退火相似,其主要应用场合是: ① 改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的切削加工性;
② 消除过共析钢中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做好组织准备; ③ 作为普通结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中碳钢。 3) 常用淬火方法 4)渗氮
① 气体渗氮:加热温度一般为 500?560C,其特点为:
a.工件不需再进行淬火处理便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且在知 500?600 时仍保持高 的硬度(即红硬性)。
b. 显着提高了工件的疲劳极限,且使工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 c ?处理温度低,工件变形小。
d.氮化所需时间长。 渗氮处理主要用于耐磨性和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或要求耐热、耐蚀的耐磨件,如高精度 机床丝杠、镗床镗杆、精密传动齿轮和轴、汽轮机阀门和阀杆、发动机气缸和捧气阀等。
② 离子氮化:大大缩短了渗氮时间,并且还能降低工件表面渗氮层的脆性,明显地提高 韧性和疲劳极限。
5)钢的各种常用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注:①在 250-350 C及450-650 C范围回火时,钢的冲击韧性反而显着降低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前者称 为低温回火脆性或不可逆回火脆性;后者称为高温回火脆性或可逆回火脆性。
② 渗碳后的组织和热处理:渗碳后的热处理为淬火
(一次淬火法或直接淬火法 )+低温回火。最终组织
F+P,硬度约为
为:表层为 M 回+少量A残,硬度可达58?64HRC ;,心部组织取决于钢的淬透性,通常碳钢为 10?I5HRC ;合金钢为低碳 M或低碳M+F,强韧性较好,硬度约为 30-45 HRC。
③ 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包括:马氏体的分解
(<200 C);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200-300 °C );渗碳体的形成
(250?400 C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铁素体再结晶 (>400 C )。
④ 淬透性与淬硬性:淬透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它主要取决于
钢的化学成分和奥氏体化条件。大多数合金元素溶人奥氏体后使 C 曲线右移,降低了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从而
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奥氏体化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则奥氏体晶粒愈粗大,成分愈均匀,钢的淬透性提 高。钢的淬硬性是指钢经淬火后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它主要取决于钢中碳的质量分数,更确切地说是取决于马 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
6)热处理工序安排
① 预备热处理:其目的是改善毛坯的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和为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它包
'退火、正火、时效和调质等。
a.退火和正火:一般安排在毛坯制造之后粗加工之前进行,但也有将正火安排在粗 加工之
后进行的。
b?调质: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后和半精加工阶段之前进行。
② 最终热处理:目的主要是提高零件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包括各种淬火、渗碳和氮 化处
理等。
a. 淬火:分整体淬火和表面淬火两种。淬火经常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和精加工之前 进行。 —般的工艺路线为:毛坯制造f正火 (退火)f粗加工f调质f半精加工f表面淬火f精 加工。
b. 渗碳淬火: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之间进行。一般的加工路线为:下料一 锻造f
正火f粗加工及半精加工f渗碳淬火f精加工。
c. 氮化处理:氮化工序位置应尽量靠后安排。氮化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一般为:下 料f锻
造f退火f粗加工f调质f半精加工f除应力f粗磨f氮化f精磨、超精磨或研磨。 对于热处理变形更小的真空离子氮化,则可以安排在精磨之后作为最后一道工序进行。 1. 7 钢的分类、编号及应用 (1) 钢中杂质元素
1) 锰:是有益元素,其作用是脱硫、脱氧,还能形成合金铁素体和合金渗碳体。 2) 硅:是有益元素,其脱氧能力比锰强,此外也能溶解于铁素体中使铁素体强化。 3) 硫、磷:都是有害元素,前者会使钢材出现热脆,后者会使钢材出现冷脆。 (2)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1)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的影响
① 形成合金铁素体:会引起铁素体的晶格发生畸变,产生固溶强化,因而铁素体的强度、硬 度增高,塑性、韧性有所下降,尤以锰、硅、镍的强化效果最为明显。 ② 形成合金碳化物
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锰 ),易溶于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其稳定性、硬度比渗碳体略 高。
中等碳化物形成元素 ( 铬、钼、钨 ),既能形成合金渗碳体,又能形成特殊碳化物。特殊碳化 物比合金渗碳体具有更高的熔点、硬度、耐磨性及稳定性。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钒、铌、铬、钛 ),一般形成特殊碳化物。 2)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 ① 细化晶粒:除锰、磷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均在不同程度上有细化晶粒作用,其中尤以强 化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影响最为显着。
② 提高淬透性:除钻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熔人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 C 曲线右移,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主要元素有:锰、硅、镍、硼。
③ 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除铝、钻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能使 Ms、Mf下降,从而使淬火 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④ 提高红硬性:合金元素提高了钢回火过程中抵抗软化的能力,即回火稳定性,故采用相同 温度回火时,合金钢的硬度比碳钢高。 (3)钢的编号 1)碳素结构钢 应用:
08F:用作薄板、冲压件等。
10?25:用作表面要求耐磨并承受一定冲击载荷的机械零件,最终热处理为渗碳后淬火 +低
温回火。
35?50:用作承受较大交变载荷与冲击载荷的机械零件,如齿轮、连杆、主轴等,最终热处 理为调质处理。
55?70:用作各种尺寸较小的弹性零件 (如弹簧 )、车轮及受力不大的耐磨件,最终热处理为 淬火+中温回火。 3) 碳素工具钢
应用:主要用作各种刀具、量具和模具,最终热处理为淬火 +低温回火。 4) 合金钢
[注]①滚动轴承钢的编号为: ② 耐磨钢的编号为:
③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编号同碳素结构钢,但其质量等级分为 A,B,C,D,E五 级。
(4)各种合金钢的成分、热处理特点、性能特点及用途
注:①提高耐蚀性的主要方法有:加入合金元素 单相组织;使钢的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②耐热性是包含高温抗氧化性和高温强度的一个综合概念。加入铬、硅、铝等兀素可提高钢的高温抗 氧化能力;加入
钨、钼、钒婷元素可提高钢的高温强度。
(铬、镍、硅等)使钢的电极电位提高;使钢在室温下获得
1 . 8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1)铝及铝合金
1) 纯铝
铸造纯铝: 变形纯铝: 2) 铝合金
(2)铜及铜合金 1) 纯铜
未加工产品:代号有Cu-1、Cu-2;加工产品:T1、T2、T3。后面数字均为顺序号 2)铜合金 ①黄铜
a.普通黄铜:铜和锌组成的二元合金,其耐蚀性优于钢铁材料,主要用于制作弹壳 等零
件。
其代号表示法是:
b.特殊黄铜:其代号表示法是:
②青铜:以除锌、镍以外的其他元素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钢合金。按其成分不同,可分 为锡
青铜和特殊青铜两类。铝青铜是指锚与钢组成的二元合金,它在大气、海水、淡水和蒸 汽中的耐蚀性优于黄铜,故主要用作形状较复杂、耐蚀性好、致密度要求不高的铸件。
代号:Q+主加元素化学符号及质量分数+其他合金元素质量分数 ③ 铸造钢合金的牌号表示法是:
ZCu+主加元素化学符号及质量分数+其他合金元素化学符号及质量分数
1. 9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5 000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有时也叫聚合物或高聚物。高聚物一般具
有链状结构,它是由一种或几种简单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重复链接而成的,故称为大分子链。凡是可以聚合生 成大分子链的低有机化合物叫单体。大分子链中的重复结构单元叫链节。大分子链中链节的重复次数称为聚合 度。
高聚物的结构有线型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高聚物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三种不同的物理状态,即玻璃态 料的工作状态)、高弹态(橡胶的工作状态)和粘流态(有机胶粘剂的工作状态 )。
(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