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修改稿)

孙 景 坛

内容提要: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古今共有三说:儒家,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即“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荀子》中也讲“法”,但始终未将“法”做为其最根本的范畴,所以荀子本质上非法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二者完全不同;而且,荀子对孟子的“仁政”、“性善”、“天命观”等,都持批评态度,因此荀子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不科学;2、“礼”原是春秋时期早于儒、法两家的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礼治”;3“礼”只是儒、法两家产生的思想前提;4荀子将“礼”又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其成了一个有完备理论系统的学说。 关键词:礼治 仁政 礼义 礼法 六家要旨 子产 晏子 荀子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家。荀子的学术性质是什么?从古及今理论界一直有争议。荀子自诩是儒,尊孔子、子弓为大儒,讥孟子、子思等是俗儒,韩非在《显学》中称他是儒家儒分为八的一个分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为儒家。但传统上,思想界的主流观点不承认他是儒家:《孟子》和传说为子思所作的《中庸》都被编入了儒家经典,《荀子》则始终没有这个荣幸;孟子、子思都被请进了孔庙,荀子则一直被冷落在门外。汉唐时期,有人就指责荀子为儒“不醇”(1),宋代朱熹则说他“不识道理”、“杂于申商”(2),二程说他“悖圣人者也”(3)。就是说,他们都认为荀子近法家。现在,有人认为荀子就是法家。还有人认为荀子既非儒家,也非法家,而是“自成一体”。以上三种说法孰是孰非?本文想对此谈点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荀子为法家”之商榷

在当前理论界,坚持认为荀子是法家的,主要代表是邓汉卿先生。他在《荀子绎评》一书的《序》和每篇的《析评》中,明确认为,荀子从思想体系上看,与法家相合:如荀况主张“刑无等级”;“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法后王”;“禁暴除悍”等,“以巩固和扩大封建政权”。(4)

应当说,邓先生对荀子的这一看法虽有某些道理,但缺乏说服力。如荀子主张“刑无等级”、“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法后王”等,这些都不是法家最根本的观点。“刑无等级”、“无能不官”、“无功不赏”,这是百家争鸣的其他学派包括儒家几乎都赞成的观点;“法后王”,只是人们对法家批评儒家“法尧、舜、禹、汤、文、武”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法家也讲“法先王”。如韩非说过:“......此数物者,险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又说:“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5)不过,法家所法的先王有时比儒家的尧、舜、禹还要古,是尧、舜、禹以前的氏族社会的部落长。如商鞅、韩非都主张“以吏为师”,在解释以“以吏为师”时,韩非说:“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6)即要倒退到“无书简之文”的原始时代,这若叫“法后王”的话,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里,邓先生回避了一个关健的问题:就是荀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与法家的思想核心一致不一致?或者说,是不是“法”?必须指出,用思想核心来确定某一思想家的学术性质,是近些年来理论界在学术性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突破。这一方法最先由匡亚明先生提出,并应用到了孔子学术性质的研究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今天,理论界都肯定孔子的学说为“仁学”,原因在于承认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一方法对荀子学术性质的研究也同样适用。 邓先生也谈到了荀子的“法”,但没把它当做重点来论述。他认为:“荀况主张强化地主阶级专政,把法看作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法者,治之端也’。但‘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所以他又把‘礼’作为法的辅助工具,‘礼,法之大分也’。”(7)显然,邓先生这里有越俎代庖之嫌。他没有在《荀子》一书中找到较为明确的“以法治国”的字样,只好对荀子的某些论述掐头去尾,牵强附会。如,他先给荀子戴个高帽,“主张强化地主阶级专政”;然后再引出“法者,治之端也”;最后得出“法治为主,礼治为辅”的结论。 必须指出,荀子确实谈过“法”,但始终没有将“法”作为独立的治国思想,也没有作为最重要的范畴来阐发。事实上,在《荀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范畴是“礼”。《荀子》一直将“礼”作为政治思想即治国思想来阐发,而且说得非常清楚。如:《王霸》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礼论》也说:“凡礼,始乎梲,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后来,荀子的弟子在《大略》中又概括说:“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这是其坚持“礼治”的最好证明。

在《荀子》中,“礼”字出现的频数是342次,“法”字出现的频数是182次(包括效法、遵循之“法”),“礼”的频数远远高于“法”。这进一步说明荀子最重视的范畴是“礼”,而不是“法”。荀子讲“法”,常与“礼”连称,他虽有“法礼”之说——出现的频数是2次,但这里的“法”是动词,不是名词,意谓“遵循”。如《礼论》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将真正意义上的“法”、“礼”连称时,荀

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子始终是“礼”在前,“法”在后,即“礼法”。“礼法”在《荀子》中出现的频数为4次,如《修身》说:“故学也者,礼法也”;《王霸》说:“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礼法”,就是“礼”是第一位的,“法”是第二位的,“礼”统帅“法”。当“法”、“礼”不相连时,荀子仍认为 :“法”较“礼”低一层次,是对“礼”的补充。如,《劝学》说:“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没吃透“礼”,还可成为“法士”;又说:“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是“法”的“纲纪”;《君道》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隆礼”才能建设出法制;《天论》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王”在先秦是最理想的政治,“隆礼”可做到,“霸”是次于王的政治,“重法”即可实现。 荀子虽重“法”,但对法家基本持批评态度。如《非十二子》说:“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解蔽》 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正论》说:“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主道利周”就是韩非讲的君主在领导方法上越隐秘越好。 因此,谢祥皓、刘宗贤先生在《中国儒学》中认为,“荀以隆‘礼’为重”,“礼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法只是其治国的辅助思想。(8)这是很有道理的。应当肯定,“礼”是荀子的思想核心。 既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不是“法”,那么邓先生认为荀子是法家便很难成立。 “荀子为儒家”之商榷 荀子不是法家,是不是就是儒家呢?当年刘歆、班固都认为荀子是儒家,当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也认为荀子是儒家,许多儒学研究典籍和哲学论著都如是说。 应当指出,古今将荀子划为儒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其思想核心是“礼”,而“礼”又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如刘歆、班固将荀子归入儒家,根据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儒家定义,司马谈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9)这样荀子理应归入儒家。

笔者认为,将荀子的思想核心定为“礼”,这是正确的。但认为“礼”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则值得商榷。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不是“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专门有过讨论:以蔡尚思先生为代表的一方,坚持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以匡亚明先生为代表的另一方对此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仁”。后经理论界反复讨论,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不是

3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百度文库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修改稿)孙景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xpmi8ond783hrt8bf1m52amw9lhy70089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