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理活动过程三方面: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满意、喜爱、厌恶、憎恨
意志过程——调节自己的活动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二、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研究无意识,手段: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美)和斯金纳,研究行为,菜油客观的实验方法。
三、 简答:“最近发展区”教学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可能发展的水平是教育的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 2. 3. 4.
维果茨基(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
学生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即教育目标;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最近发展区”;
教育要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制定因人而异的目标,促进实现目标。
四、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五、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我们所指的教师威信是后者,它是因教师本人的热个特性而令学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欣慰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指德才兼备的人通过一贯的言行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信赖。其影响效果表现: 1. 2. 3. 4.
威信效应:
名片效应:以“投学生所好”作为手段和引子,引起学生注意,拉近心理距离。 “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和交流的关系 好感效应:不等于无条件的迁就。
六、 三种教育水平: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国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七、 学习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方式上: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大学生学习类型: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能力学习;4、道德品质的学习。 八、 尝试错误说(试物说):
九、 学习律:1.准备律:是学习的需要。作好学习的准备则愿意学,包括动机准备和心理、生理准备。 2.练习律: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是温故而知新。
3. 效果率:在情景与反应之间建立起可以改变的联结时,若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事物,联接力量就增强;若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事物,联结力量就减弱。不要拿孩子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势比,多表扬。
十、 条件反射的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十一、
1. 2. 3. 4. 5. 十二、 十三、 十四、
认知发展说(布鲁纳. 美): 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教学的主要形式。特点是效率较高。“奥苏伯乐”的“认知接受说”。 固定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即把新知识固定在原有知识上。
“先行组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教师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
高的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在学习知识前,新、旧知识的组织联系,填补新、旧知识间的空隙) 十五、
知识观:知识的相对性,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学生观: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和体现学习的个体性
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不能替代。
十六、 十七、
学习动机的构成:1.学习需要,是自我提高的内驱。2.学习期待,是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3.外部要求。 简答: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 U):
中等程度动机:最有利于学习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十八、
动机与与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是
重要,但应当不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不好,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不好,学习效果不好(负向不一致);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行为好,学习效果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十九、 二十、
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目标价值*实现目标的可能1) 成就动机理论:1.力求成功的动机。目的是获得成就,趋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2.避免失败动机。倾向如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二十一、 二十二、
成败归因理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先满足底层次需要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顺序不能变)从
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二十三、
1. 2. 3. 4. 5. 6.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
是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二十四、 二十五、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 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十六、
直观内涵:1.实物直观,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方式有观察事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象(教具)直观: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事物的景象提供感性材料
3.言语直观: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 二十七、
1. 2. 3. 4.
教学过程中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强度率:被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是学生清晰感知,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 差异率:对象与北京之间的差别的知觉规律。
活动率: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多采用活动教具、模型或视听传媒。
组合率: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教学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在时空上有意义或有规律,便于学生整体知觉。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5.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对比率: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与感觉器官时,能是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组块的含义: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较大单元的信息加工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回忆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三种不同系统: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不超过一分钟,5-9个组块)和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或终身)。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以往过程量变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表明以往过程是不均衡的,同时揭示了所学内容即
使复习的重要性。 艾宾浩斯的理论解释知识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完全掌握程度基础上的附加学习。
知识应用过程四环节:1.审题;2.题目归类;3.重现有关知识;4.找出问题答案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2.利用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视觉减弱);
4.运动图式的形成;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三十六、
元认知: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是对认知的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
识、远认知体验和远认知监控三方面
三十七、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学习方法、学习心态、学习调空
技能等静态要素存在于学习策略之中,学习策略本身是对这些静态要素的选择、运用和调控的动态过程。 三十八、
组块化:记忆容量单位,指将输入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替换: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之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三十九、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1.按性质分为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中学习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中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按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3.按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按内容分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 四十、
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这些官能即心理活动的形式。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
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各
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因素,尤其要透过外在不同表现形式找出隐含的相同因素,促进学习迁移。
3.
经验概括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部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良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概括。教学中,教师必须将不同内容中所隐含的共同原理揭示出来,并使学生充分内化,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地学习。 4. 关系转换说:只有学习者发现一中学习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5. 四十一、
1.
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 3.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整体、协调性。 4. 四十二、
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四十三、
创造心理过程: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有意识地致力与创造问题的解决。
2.酝酿阶段:背景加工
3.豁然开朗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4.验证阶段: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已经解决。
创造性的心理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四十四、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四十五、
1. 2. 3. 4. 5. 6. 7. 四十六、 四十七、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问题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抑制思维,适度愉快的积极情绪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好的情绪背景。 动机迁移:动机适中,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迁移影响: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正迁移促进作用,负迁移阻碍或干扰作用。 原型启发: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品德结构(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品德结构
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和柯乐伯格都是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发展。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皮亚杰):随年
龄增长对道德的认识,对规则的认识;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 四十八、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2.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3.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
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4.研究方法为实验室实验法。
对教师启发:1.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榜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可亲、可敬;
3.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 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四十九、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 2. 3.
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教育内容本身和对道德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态度定势或积极态度; 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通过具体道德情景,培养知觉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道德情感。
4. 5. 6. 五十、
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道德观念的确信; 锻炼道德意志:抗诱惑能里,正、反面斗争。 养成道德行为:
过矫正的含义:以不损坏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为前提,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态,
懂事还要进行适当的联系。 五十一、 五十二、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结构:1.结构形式:自我认识(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卫、字律、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教育) 2.内容上分:生理自我(发生最早)、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最不容易认识)。
3.自我观念看: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 五十三、
1. 2. 3. 4. 五十四、
1.
自我发展过程:
自我意识分化。青年中期自我意识经历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
自我意识的统一。途径:1.坚持理想2.修正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改善现实自我3.放弃理想自我标准,自暴自弃。 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如何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五十五、1、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声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2、社会懈怠作用: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二是指主体由于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心理懈怠。(举例、
判断)
56、 “去个性化”的含义: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57、 “从众”的含义: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58、 “集体舆论”的含义: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 59、 “集体规范”的含义: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60、 “集体凝聚力”的含义: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61、 人际吸引的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人际吸引受到相似性、互补性和仪表与人格等因素的制约。
有如下四种:1.相似吸引:如经历、兴趣、家庭背景等相似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
2.互补吸引: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能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 3.仪表吸引:个人的容貌、穿着、风度等因素产生的吸引。
4.人格吸引: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这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62、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1.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针对学生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
63、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二十一世纪要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6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一类:知、情、行: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二类:自我独立: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类:人际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四类:和谐人格: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65、简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答:一类:成材理想(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理想性生现实性的矛盾);
二类:独立增强(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三类:闭锁性(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性心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66、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结构》这本专著里论述了人的七种智力:
1、 逻辑理性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
2、 语言智力水平: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 3、 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运动有关,运动员动觉智力高; 4、 音乐智力:感知、欣赏、表达音调旋律的能力;
5、 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6、 自我自省的能力: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机能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7、 观察自然的智力:~~~~
以上七种智力对教育启示与意义:1.要全面认识学生;2.要根据不同类型智力应材施教;3.评价学生要用多元标准来评价他。
67、 运用测验的方法对人的能力进行鉴别,开辟了能力鉴别的新途径。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共同制定了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
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68、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两个部分,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又由多个分量表构成。
69、 智力水平分布表: 智商 130以上 110~129 90~109 70~89 69以下 智力水平 超常 偏高 中常 偏低 低常 占全部人口的% 2 23 50 23 2 70.气质的含义: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7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攻击性强,容易兴奋,不易约束——胆汁质气质
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交际——多血质气质 安静沉稳,不易活动,反应迟缓——粘液质气质 行为孤僻,对事敏感,体验深刻——抑郁质气质
72.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人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73.简答或论述:性格特征与类型?
答:性格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构成的有机整体。性格的结构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的。
74.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75.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76.性格的情绪特征:当情绪对人的影响或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的客观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一个人性格的情绪特点。 77.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