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李红坦
来源:《传媒》 2019年第18期
文/李红坦
摘要: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但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集中在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组织环境创设、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本文从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实施路径入手,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 传媒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 全媒体
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对于传媒类院校而言,除了要顺应国家战略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趋势,更要结合当前传媒行业的发展态势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当前,全能化、多元化、定制化、众创化是全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为广大传媒人才提供了广阔市场和舞台的同时,也对其培养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承担起职责和使命,针对传媒类学生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传媒类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传媒产业迅猛发展的内在需求。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传媒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家对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连续发布多项政策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等具体举措。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根据《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生产总值仅为7503.3亿,到2017年,其总产值就达到了18966.7亿元,7年时间总产值增加了1.5倍。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巨大的传媒人才需求。传媒类院校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培养一大批文化专业功底深、创新创业意识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也就成为其必须担负起的一项重要职责。
2.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伴随“双创”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既局限了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的进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工作目标。可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传媒类院校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新需求的集中表现,对构建多样化、复合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缓解传媒类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高校传媒人才规模越来越大,传媒类毕业生人数也在迅速增加,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趋势愈演愈烈。面对媒介日趋融合的全媒体环境,许多传媒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改革滞后,无法应对当今传媒产业的急剧变革,专
业培养方案与传媒行业需求脱节现象突出,导致传媒类毕业生无法适应行业需求的现象日益严重。再加上,传媒产业中“泛媒体就业”现象的盛行,大量掌握“泛媒体能力”的中文类、哲学类、法学类等专业毕业生也纷纷涌入传谋产业,这也对传媒类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加强对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科学引导其从事传媒产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对于拓宽其就业路径、缓解就业压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现状
1.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笔者曾在陕西科技大学的500名传媒类学生中进行过一次有关创新创业意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根据分析结果来看,当前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求稳意识极强。有超过80%的学生对创业行为持支持态度,但在涉及具体就业去向时,却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电视台、报社或其他政府事业单位,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不足10%。二是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缺乏。在500名传媒类学生中,接受过专门创新创业培训或上过系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仅有不到80名,比例仅为15%。三是创新创业风险意识和心理素质不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仅有不足一半的学生考虑过“创业失败的风险”,绝大多数学生均表示无法接受创业失败的结果。
2.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组织环境亟待改善。组织环境主要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学校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后者主要指学校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建设和投入。在硬环境方面,因学科专业的原因,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经费、场地设备等硬件投入的需求较高,很多必备的采、编、播高科技的设备和高标准的场地要求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费投入。而在传媒类院校普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能完全满足培养需求的院校寥寥无几。在软环境方面,传媒类院校在管理方面普遍自由度较高,规范管理不够。因此在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创业项目指导服务、创新创业制度建立执行方面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规范、不完善的现象。
3.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不够科学。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包括传媒产业相关创业意识、知识、策略、能力、素质等相关的理论和实操课程的综合设计和安排。但是在当前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首先,当前的传媒专业课程是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育为主,这些课程主要目的集中在传媒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涉及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极少。其次,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展,授课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传媒专业方向、新媒体技术发展最新样态、实地调研类的媒体实战内容占比极低。最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中,仍多以课堂作业或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多样性、灵活的评价标准尚未普及。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传媒类院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传媒产业和“双创”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一是教育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复杂的人才培养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传媒理论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但传媒类院校以年经教师居多,因此能满足这方面要求的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二是创业经验缺乏。传媒类专业教师虽大多在媒体专业实践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但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特别是具备丰富的传媒相关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却数量极少。三是队伍未能形成合力。虽然相当数量的传媒类院校都实行了“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导师每年只是定期来校做几场讲座或学术报告,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作用。
5.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够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要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具备层次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的实践平台体系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平台体系的建设。当前虽然绝大多数传媒类院校都针对传媒类学生建立了一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这
些实践平台大多集中在校内,且多以竞赛指导和传媒实践为主。除了这些实践平台之外,对于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些能够直接面向传媒产业和新媒体实战的创新训练类、创业体验类、创业孵化类的实践平台却非常缺乏。
三、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1.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改变和创新。一方面,传媒类院校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传媒类的特点和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和平台,全方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通过开设创业培训班、创业讲座、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形式,丰富传媒类学生创兴创业知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2.优化组织环境,改善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软硬环境。在硬环境方面,可以通过争取校内外资源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立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此外,可以在充分利用传媒类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现有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媒体实战工作室、整合购置VR、AR等新媒体实验设备、筹建创新工场等途径解决场地和设备问题。在软环境方面,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设置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改革领导小组、构建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改进线上线下工作平台等途径来逐步解决。
3.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通过优化传媒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途径,改变传媒类学生课程结构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和创业行为需求的问题,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媒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二是通过设置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环节、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项目辅导机制等形式,打通传媒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队伍的壁垒,实现两个课堂的同步协同配合。三是在传媒类学生中探索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途径,科学反映并量化评价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效果。
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提升传媒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首先,应结合传媒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传媒专业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授课质量。其次,可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出台鼓励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传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与各类新媒体平台实践、投身文化传媒类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其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第三,在严格落实传媒类学生“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作用的基础上,还应从社会、新媒体企业中邀请具有丰富文化传媒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或优秀校友来担任“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案例分享和新媒体实战训练,共同提升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完善实践平台建设,解决实践平台不足的问题。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深挖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特色和潜力,通过特色项目立项、校友企业捐赠等形式争取校内外支持,为实践平台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二是结合传媒类学生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会员招募—组建团队—以赛代练—推向市场—整体升级”的媒体实战管理模式对现有实践平台进行功能升级,实现原有传媒实践平台向“自主型、参与型、体验型”的新媒体实战平台的转化。三是借助政府、企业和校友资源,尝试合作建立传媒类学生新媒体实践基地、创新工厂、创业示范园、青年创客空间等校外实践平台,帮助传媒类学生将各类创新项目和创意成果推向市场,切实提升其创业经验和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