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 1 -
(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6)政策影响人—社会工作者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2、救难 3、解困
4、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持续的意义
1、社会秩序的涵义: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运行的有序性。
2、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第一,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第二,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3、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第一,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第二,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第三,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①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同维持社会秩序视为社会工作的两项相互联系的功能。帮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救助,这种一致性是一般状况或者总体而言的。但二者在某种情况下,可能相互冲突。在社会政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简单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可能会贻误对有困难者的救助,甚至会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只强调助人的至上性可能会冲击社会秩序,因为有时原有秩序并不一定能向有困难者提供制度化的帮助。这样就会发生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本位观同强调助人的个人本位观之间的冲突。
②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在社会制度并不能合理地向有困难的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合理援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能会要求修订政策,他们对原有政策或秩序的触动又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其后果也将有利于建立更加协调的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目标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社会工作包括对受助人问题的辨认和对其企求的接受,收集助人所必须的资源并将其
- 2 -
传递给受助者。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一般来说,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涵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包括福利服务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即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去回应社会的需求。受助者求助模式即有困难者怎样向福利服务提供者请求帮助,资源获取模式即福利服务提供者如何获得提供服务所必须的资源,服务提供模式是指服务提供者如何将资源传递给服务对象。 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现有的、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是非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福利服务的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采取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第一,国家将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第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第三,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众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第四,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第五,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综上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 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则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样,不同的经济制度就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 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较能反映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就获得了一个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并称为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相反,当社会
- 3 -
政策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的环境是约束性的,社会工作者会以自己的工作去试图改变政策环境。 (一) 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专业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与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的功能范围及强度有关,即它们给社会工作提供了补充服务的活动空间。因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时,新的需求空间产生了,社会工作获得了存在的必要条件。民间互助制度的衰退和功能不足,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让渡的空间加大,都会增加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并使得其功能范围扩大。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作是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耻感及不平等意识。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正式社会工作,又称有组织的社会工作。它开始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社会进程。早期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求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并应互相帮助。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19年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成立,吹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号角。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世俗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与社会工作世俗化同步发展的。在这两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中的宗教价值逐渐让位于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价值,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位置来考虑。帮助人不再是一种宗教上的义务,而是一种人道主义义务。社会工作完全被放到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来检验。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P42看)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意义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者 (三)价值和知识 (四)价值和技术
三、价值和反价值(P43读)
- 4 -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的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一)操纵(P43读)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的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案主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 (二)家长作风 家长作风涉及对另外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
第五章 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P75看理解) (一)福利的概念与哲学内涵 (二)社会福利的定义(P76中西方)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志之一,社会福利是各国社会制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从广义上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狭义上说,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社会福利制度是满足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和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对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为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它必须透过社会服务体系来实现上述目的。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在一个社会里,个体的需要主要通过家庭、市场和国家这三种主要渠道来满足。然而,在不同的社会里,满足个人需要的机制构成是不同的。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