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缺素症状表现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之间的
关系?
矿质养分种类 氮、磷、钾、镁 硫 铁、锌、铜、钼 硼和钙 移动性大 移动性小 难移动
受到根系吸收和土壤供应两方面的影响,影响因子包括多个方面:
(1)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湿度,可使土壤表面水膜加厚,一方面这能增加根表与土粒间的接触吸收;另一方面又可减少养分扩散的曲径,从而提高养分扩散速率。
(2)施肥:可增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直接增加质流和截获的供应量。同时,施肥加大了土体与根表间的养分浓度差,也增加了养分扩散迁移量。
(3)养分的吸附与固定吸附与固定使磷、钾、锌、锰 铁等元素的移动性变小。向土壤直接供应有机螯合态肥料或施用有机肥,可减少养分的吸附和固定。
氮、磷、钾、镁 铁、锰、锌、铜 硼、钙 缺素症出现的主要部位 老叶 新叶 新叶 新叶顶端分生组织 再利用程度 高 较低 低 很低 46、韧皮部中矿质元素的移动性比较
47、养分向根表的迁移的影响因素?
48、与木质部相比,韧皮部的汁液的组成有以下特点:
(1)韧皮部的pH值高于木质部,前者偏碱性而后者偏酸性。
(2)韧皮部汁液中的干物质和有机化合物远高于木质部,而木质部中基本不含同化产物。
(3)某些矿质元素,如钙和硼在韧皮部汁液正的含量远小于木质部;其他矿质元素的浓度一般都高于木质部,其中钾离子的浓度最高。此外,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的含碳化合物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因此,韧皮部汁液中的C/N比值比木质部汁液宽。
49、载体学说?
载体学说是以酶的动力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它能够比较圆满的从理论上解释关于离子吸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1)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2)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质膜上的转移;(3)离子吸收与代谢的关系。
Vmax.c
V=————
Km+c
Vmax:载体饱和时的最大吸收速率。大小决定于载体数量的多少(浓度),浓度因作物种类而异。
Km: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表示载体对离子的亲和力。值越小,亲和力愈大,吸收离子的速率也愈快。大小取决于载体的特性。
(3)Cmin:如果外界离子浓度太低,那么在离子被完全消耗之前,其净吸收就停止了。这时的外界浓度称为最小浓度。其值越小植物对该离子的吸收值能力越强
50、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51、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锰、铁、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多种微量重金属离子起富集作用,其中以氧化锰和氧化铁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因此,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专性吸附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试验表明,在被铅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氧化锰,可以抑制植物对铅的吸收,土壤是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汇,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对这些金属离子从土壤溶液向植物体内迁移和累积起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专性吸附作用也给土壤带来了潜在的污染危险。
52、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