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公共管理学期末简答、论述、案例分析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机关内部人员针对行政效能所进行的评估。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有利于对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以利于提高财务绩效,节约资金。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P97-99

从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可知,一项政策的执行会涉及四个层面的因素:一是政策本身层面,二是政治层面,三是行政层面,四是沟通层面。如果这四个层面的因素能够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政策的执行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1)政策本身因素。指政策的质量,可用合理性和可行性衡量。政策的可行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需要充分考虑相关的政策条件和资源,使政策执行可以在现实资源提供的限度之内。二是政策方案需要具体明确,给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以更好的目标指引,并形成更为切实的行为计划。

(2)政治因素。指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政策执行的条件资源等对政策本身所产生的影响。政策的制定受政治因素的制约。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一项政策如果能够取得各党的共识,执行会比较顺利。第二,社会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如果一项政策满足帕累托最优,这项政策就可能得到较好的执行。

(3)行政因素。指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政策执行的条件资源等对政策本身所产生的影响。第一,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的执行是组织的必要行为,因而组织的设置必须得力,一要职权明确,二要保证执行权威,三要有执行保护。第二,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政策执行是职能人员的具体操作过程,职能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第三,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如果没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将会带来消极效果,但经费投入过量,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的负效应。

(4)沟通因素。对某一政策知晓的范围和接受的程度也会影响这一政策的执行,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政策的执行,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了解政策的意图;二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帮组人们在主观接受政策,从而产生接受的行为。 5、结合实际分析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并说明其对策。P265、p287 A、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作为公共部门来讲,仅有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考虑公共部门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由公共部门的特点所决定的公平与民主才是其核心价值。第二,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在效率至上原则下,我们经常会发现公共部门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所干的却是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第三,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第四,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的确要关注效率,但效率不宜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全局性、综合性和终极性的评价标准而处于至上地位。公共部门的公共特性对传统的效率至上提出了挑战,要求给予效率合理的定位。 B、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其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自然成为公共部门环绕运行的中心,社会和公众的意愿与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我们把那些公共服务的对象,即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人比拟为顾客或用户,那么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因而,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主要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

6

满足了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意,这就提示了政府绩效评估上的一种全新价值取向,即用户满意原则。以用户满意原则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不仅是民主政治本质宗旨使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解决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以下七个方面的对策:一是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二是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理念;三是促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四是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五是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六是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七是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6、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应如何转变? P42-44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面临的重大考验,是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其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强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一,加强基础建设的投入和服务。第二,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第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2)强化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第一,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健全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制度。第四,同意社会保险机构。

(3)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第一,注重整体经济的计划性。第二,支持基础经济的发展。第三,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秩序。

(4)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第一,转变观念,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第二,精简机构,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实现政府工作的开放化、民主化、法制化。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的转移,我们可以概括为: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工作正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干预行为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应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干预的范围会逐渐缩小,强度会减弱,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和力度将逐渐扩大和增强。 7、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应怎样构建? P196-198

近年来,我国财政领域最根本、最引人关注的改革莫过于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模式,其特点是以政府计划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财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事务,并介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该管的事也管了,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即存在财政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显然,在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下,政府财政必须退出市场有效运行的领域,在弥补市场失效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准则的前提下,正确界定政府财政活动的范围,构建一尊重市场为前提的公共政策框架。 从根本上来说,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财政支出的规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重点保证对国家安全、政权法制建设、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尤其是要保证对公共产品的支出,这是公共财政“公共性”赖以成立的基础。 第二,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有市场机制来执行,生产也主要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要从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退出来,政府财政主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会推动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

第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应当放手让市场机制去自动调节,二政府经济行为则以弥补市场失效为界限,同时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第四,政府财政的法制化。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规则和秩序上的法治经济,政府财政作为政府的经济行为也必然要在市场经济的法规规范约束之下。公共财政非常明确的表明,一切财

7

政资金都必须纳入预算管理,而预算必须经立法机关审查通过,要充分反映提供了财政资金的民众意愿,要充分维护预算约束的严肃性,预算一旦经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就不得随意更改。通过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促进财政的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8、公共管理弱化和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p309-311 A、公共管理弱化和失范的表现:

公共管理弱化和失范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组织的责任缺失和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在对于自身权力委托者权益的漠视,组织的权利运作不以委托者的权益为依据,对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敷衍塞责、玩忽职守,权利的滥用和乱用,情不为民所系、权不为民所用、利不为民所谋。公共组织在管理中首要考虑的不是公共利益,二是组织内部的等级和组织外部的权威,思想僵化、办事低效、不负责任等现象直接导致组织内部力量内耗和公共利益的损失。

(2)权力腐败;权利腐败是公共管理者在缺乏伦理认识的约束的情况下导致的权利异化。公共管理者利用公共权力谋求个人权利,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是权利腐败最为主要的表现。权力腐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公共部门和公民之间诸多矛盾的起因。 (3)过分注重效率的功利主义倾向。被管理者只是单纯地被视为工具人和经济人,而不是考虑其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因素,将效用与人的快乐和幸福等同,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当人的内在价值被长期忽视和损害,公共组织的活动便会遭到人们的抵制。

公共管理伦理的弱化和示范对公共管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诸多的公共决策的失误和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利,导致了公共管理的低能低效,使得公共资源被浪费。 B、公共管理弱化和失范的原因:

公共管理弱化和失范的原因在三个方面:

(1)公共管理伦理自身特点的影响。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活动的预测、评估和监控更为侧重具体的目标系统和可量化的结果,但是伦理活动本身很难被具体化和量化,导致了公共管理者对其影响和作用有所忽视;其次,公共管理伦理调控范围的复杂性也使得伦理标准很难把握,由于公共管理调控范围为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把握伦理标准有一定难度;再次,公共管理伦理影响的广泛性会放大伦理弱化和失范。 (2)公共管理理论导向的失误。(公共管理理论长期受到政治和行政二分法的影响,将公共管理活动视为对于政治的一种执行活动,政治需要进行伦理的判断和价值的取舍,传统的“价值中立”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只需按照相关目标计划进行对应的操作,不需要选择道德立场和承担道德责任,这样,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被归于利己主义,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约束被外在剥离,公共管理者所承担的不再是公共责任而是简单的职业,这势必对正处在萌芽中的公共管理伦理化造成巨大冲击。

(3)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社会环境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当社会中伦理的标准时常被忽视甚至践踏的时候,公共管理领域也会受到影响。 9、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P59-6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管理主体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发生着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由以权利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公共管理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它的权力外移至政府以外,治理模式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中心,它的特点是强调管理主体的内控,强调管理行为的道德化及对自身修养和约束的加强。

第二,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公共管理以服务为宗旨,其目标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每一个公民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第三,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唯一代表受到质疑,公共管理由政府一元化转向多元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不再拥有特殊权力和绝对控制权力的

8

魔棒,失去了以往的优越地位,其与普通民众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公共管理者将更多地受到监督和制约。

总之,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是由其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决定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变了政府地位和智能,人们所期望的公共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带来了公共管理者角色的改变。 10、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 P130-132 A、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

就公共组织而言,因其特殊的法权地位和独特的社会职能,变革的阻力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以下六个方面:

(1)认知。即人们对组织变革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态度;人们对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看待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2)利益。公共组织的变革意味着组织内权利、利益和资源的调整或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来自利益方面的阻力是最顽固的和最富破坏力的,对此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当组织变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时,人们就会对变革持反对态度。

(3)成本。任何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入大于收益,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是否进行组织变革还取决于需要变革的各种因素的乘积要大于变革所花的成本,否则进行变革就得不偿失。

(4)组织的惰性。公共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的本质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5)变革的不确定性。新的东西总是人们所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从而对变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确计算,这容易是人们产生不安和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6)习惯性。习惯性建立在时间延续和动作反复的基础之上,逐步沉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层,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影响甚至支配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当变革试图改变他们的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是他们失去公正地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 B、消解公共组织变革阻力的基本对策如下:

(1)客观分析影响组织变革的主要因素以及动力与阻力的大小; (2)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 (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

(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 (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 (6)强化和肯定革新行为;

(7)做出适当、必要的让步和妥协;

(8)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 (9)妥善安置臣次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9

三、案例分析题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

第一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2月28日正式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意见时间截至3月28日。教育部网站同日公布《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文。社会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去函形式提出意见建议。

2月28日当天,按照中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需求,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向媒体和公众介绍了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6项发展任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强调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6项改革任务: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6项保障任务: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人、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请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案例中,国家部委向公众公开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的意义所在。

1、请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部委向公众公开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的意义所在。 P234

(1)公民知情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对政府工作、政府有关活动进行了解和获得相关资料的权利。 (2)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的过程,公开其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3)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见,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在我国,大部分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既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也是最大的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

(4)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对推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民主、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可以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第二可以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第三可以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5)“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属于重要的政府信息。公开未来十年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面向公众征求对《规划纲要》具体条款的意见,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服务、沟通意识的增强。 (6)面向公众公开重要的教育信息,充分听取大家对各阶段教育的需求、期望和对《规划纲要》具体条款的建议,有利于共同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真正管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利于推进教育决策的公正和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利于促进全民参与教育讨论,保障公民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知情权;有利于提高政府面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

(7)因此说,国家部委向公众公开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的行为,是完全符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的“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的。该条例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公众了解政务信息的权利,以及违反该条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并就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机构及具体职责作了明确说明。

第二题: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

10

1xa6j2xony7px008twlp8xswm2yhl0015i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