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冲击电压试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图1--35中,首先调整各个球隙的距离,使G1的放电电压为U0,G2~G4的放电电压在U0~2U0范围内,然后开始对各个电容器同时充电到U0。这时G1首先击穿,导致G2~G4依次击穿,各个电容器串联起来对C2和R2放电,在输出端获得幅值很高的冲击电压,近似的等效放电回路如图1--36所示。下面详细说明各个电容器自动转换成串联放电的过程。

如图1--36所示,C10~C80是各点的对地杂散电容(寄生电容)。充电过程结束时,上面一排杂散电容C10、C30、C50、C70两端被充电到电压U0,1、3、5、7各点的对地电位为U0。下面一排杂散电容未被充电,2、4、6、8点仍为地电位零。

充电结束时,1点电位为U0,达到G1击穿电压,G1首先击穿,1点电位瞬时降为零,2点电位瞬时变为-U0。由于1、3点和2、4点之间电阻R(比较大)的作用,杂散电容C30来不及放电,在G1击穿瞬间3点电位几乎仍维持在U0,于是在G1击穿的瞬间,G2承受的电压(2、3点之间的电位差)由原来的U0瞬间上升到2U0,从而导致G2击穿。

+-C101+-++C303-C505-C707R0u00RRRR1G5G1C+-G2C-+-G3C+-G4C-+-R2C2u246-+8+R图1--36 图1--35的等效放电回路

G2击穿后,3点电位从U0下降到-U0,4点电位瞬时变为-2U0,而5、6点仍几乎维持原来的电位,于是G3承受3U0电压的作用而击穿。依此类推,后面各级球隙在nU0电压作用下相继击穿,把所有的电容器串联起来。

从上面所述的过程可以看出,电容器由并联充电转变为串联放电的关键是杂散电容来不及放电,而杂散电容放电的快慢一方面取决于杂散电容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放电电阻R的大小,即杂散电容放电的时间常数。在实际当中,有时候为了确保各级球隙能顺利自动放电,还需要采取措施增大杂散电容。

1-铜球,2-端部有孔的铜球,3-钨电极 4-瓷、胶木等绝缘材料

d-钨电极与铜球孔之间的距离;G,g-间隙

图1--37 三电极球隙的结构

2.三电极球隙

上述的单级和多级冲击电压发生器,其输出冲击电压的产生并不是等到电容器充到一定

+RC20RC40RC60-C80+电压时自动输出,而是充到一定电压后停止充电,人为控制输出冲击电压,这就要用到三电极球隙。对于单级冲击电压发生器就直接采用一个三电极球隙,对多级冲击电压发生器,只用一个三电极球隙替代第一级放电球隙G1。

三电极球隙简单地是一个可以人为触发放电的球隙,其结构如图1--37所示。三电极球隙工作的原理是,当冲击电压发生器各个电容充电完毕后,利用另外一个回路产生一个电压较低的脉冲电压,并将该脉冲电压施加在三电极球隙的电极2和3之间(即间隙g),使间隙g击穿,利用间隙g击穿时产生的火花触发主间隙G的击穿。此时应防止间隙G击穿时,高电位沿电极3瞬间贯入低压脉冲回路。

冲击电压试验 

图1--35中,首先调整各个球隙的距离,使G1的放电电压为U0,G2~G4的放电电压在U0~2U0范围内,然后开始对各个电容器同时充电到U0。这时G1首先击穿,导致G2~G4依次击穿,各个电容器串联起来对C2和R2放电,在输出端获得幅值很高的冲击电压,近似的等效放电回路如图1--36所示。下面详细说明各个电容器自动转换成串联放电的过程。如图1--36所示,C10~C80是各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x9d83gmlk6m3qp9xkwe9ersa9ps1u00x9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