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

一、知识点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2)人口因素:指社会中的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等。人口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状况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人口因素不仅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其状况还要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3)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③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④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要素的总和,包括人们的各种心理、观念、理论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社会的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类型,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确认实践是社会本质,就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三)社会有机体及其构成: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大系统的物质基础。

(1)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有两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另一类是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只有当它被人们运用于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种实体性要素当中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2)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 阶级的本质:在于它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划分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其次是一个历史范畴。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政府、警察、监狱、法庭、军队、政党等)构成,国家是其核心,具有强制性和暴力性的特点。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它由经济关系决定,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3、社会的文化结构:即社会意识结构,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从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和政治法律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具有阶级性的称为意识形态,也就是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称为非意识形态。 (四)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对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

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观念因素的巨大能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含义和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的直接体现, (2)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为此所建立的社会建制。技术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2)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和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律性 。 (五)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

第四部分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一、知识点(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1)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wvac4wwf58mqar1rud16ehs64cxfu0122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