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恋观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择偶标准的改变和家庭社会的稳定,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初婚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婚比例不断增加,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内容。湖南省汝城县妇联就这一现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青年进行访谈的方式,以全县适婚青年为例,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重点透析了当代青年人婚恋观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2份(包括2名青年觉得本次调查有着重要意义主动复印完成问卷的)。其中,男性219人,女性283人;城镇户籍人口占28.7%,农村户籍人口占79.3%。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以下特点:
1、影响当代青年择偶的两大因素:一是择偶方式,二是择偶标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择偶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己找对象占43.8%,其次是朋友、老乡或同学认识的占 21.1%,而通过家长、亲戚介绍占 18.3%,或者其他相亲的比较少分别占16.8%。按男女性别来统计,结果和总体趋势大体一致,不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通过“自己找对象”自由恋爱的比例要高于女性,高出了约16%,这说明男性选择配偶自主性要高于女性,而在其他几个选项上,女性所占比例则要高于男性,特别是“通过朋友、老乡或者同学认识”这一项里,高出14%,这说明女性虽然在择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与男性相比,还是比较依赖亲友。总体来说当代青年已从传统的父母亲友主导,较单一的模式逐渐迈向自主开放,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从调查数据看,在择偶标准上,有64.5%的人选择了“人品”,其次是“健康”(占15.4%),第三位是“经济收入”占5.9%。说明择偶
以“人品”为基础,期望门当户对。
2、绝大多数未婚青年渴望婚姻,同时多数人不会为结婚而降低择偶条件。21.3%的未婚青年选择“自己一定要结婚”;76.9%的人选择“遇到合适的才结婚”;1.1%的人认为“结不结婚无所谓”;只有0.6%的人认为“完全不想结婚”。恋爱中双方认为“合适”是多数人择偶的条件。当问及“要交往多久可以确定恋爱关系”时,大部分人认同“半年到一年之间”,占58.8%,有20.8%认同“一年以上”,有10.6%认同“一个月到半年之间”,只有9.8%认同“不足一个月”。而按男女性别来统计,男性认同“半年到一年之间”要高出女性约13%,这说明男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相比于时间,更注重在一起的感觉。而女性认同“一年以上”要高出男性约15%,说明女性的传统观念还是比较深,认为只有时间才能真正检阅出一段感情。
3、择偶观念和性观念相对自主和开放。对“闪婚”、“闪离”、“同居”、“一夜情”、“试婚”、“网恋”、“婚外恋”、“丁克家族”、“女大男小”的婚龄差等观念的调查表明,在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念相对开放。对“女大男小”的婚龄差,3.5%的人认为“女性大些好”;53.8%的人认为“无所谓,只要合适,年龄不是问题”;42.7%的人认为“男性大一些好”。有62.4%的人对“丁克家族”的态度是“不赞成”;33.2%的人表示“无所谓”;还有4.4%的表示“赞成”。 对“闪婚”、“闪离”、“同居”、“一夜情”、“试婚”、“网恋”、“婚外恋”、“相亲”几种婚恋现象多选题调查中,公众的接受度分别为:“闪婚”78.8%、“闪离”42.6%、“同居” 88.6%、“一夜情”2.2%、“试婚”8.6%、“网恋”1.2%、“婚外恋”0.2%、“相亲”38.8%。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婚恋观念日趋多元化。
4、公众法律意识增强,情感需求和满足成为第一要素,爱情在现代婚恋观中的基础地位不断确立和提高。对问卷中“觉得结婚的标志是什么”选项中,认同“领取了结婚证”占83.1%;“举行了婚礼仪式”
的占16.8%,而认同“住在一起的”即是结婚了的仅为0.1%。90%以上的人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恋爱是婚姻的准备”;0.4%认同“虽恋爱,但和婚姻没多大关系”;0.6%左右认同“无关,不谈恋爱,可以直接结婚”。绝大部分的人认可“孩子能增进夫妻感情,有利于婚姻稳定”,认为“包容和责任心”是维持婚姻稳定的主要有利因素。 5、传统“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仍是主导。男女青年择偶的重要标志,除了将人品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外,绝大部分认同“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婚姻观念占63.4%;“女方在结婚前,婚后一定要贞洁”占28.9%;认同“女子三从四德”观念占7.7%。6、对社会和政府的需求。与“急嫁”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大量“剩女”的出现。剩女,不是剩下没人要的女人,而是自己把自己挑剩下的一群“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曾有人总结当前白领女的婚姻四大特点:选择圈子少、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个人眼光高,这决定了现代大龄女性在婚恋上的困惑和苦衷。问卷中“您觉得您还没能找到心仪伴侣的原因”是31.5%认同“没有认识的途径”;10.3%认同“工作忙,没时间”;2.8 %认同“自己还不想结婚”;55.6%认同“没有遇到合适的”。52.6%的人认为“需要政府对婚姻进行指导”; 23.8 %的人认为“不需要”; 23.6 %的人认为“无所谓”。 二、存在问题
1、生活方式的多样选择与自主性导致传统婚恋观淡化。市场经济的转型,使青年人具有了自主选择婚否的物质条件,因此,晚婚、不婚、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离婚、单亲、结婚或再婚都成为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多样化婚恋方式的选择本质上是现代人的自主选择,更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抗。做父母的无法直接强迫儿女去相亲,就只好以自己行动的方式来为子女服务。这本质是两代人婚恋观的冲突,父权制家庭的确面临危机。
2、完美与理性的择偶标准导致青年缺乏现实互动关系。理性的、硬
性的、完美的择偶标准把未婚青年很看重的、未来生活很重要的“合得来”的“关系”条件扼杀在摇篮中,人们的恋爱经验不是结束于两性关系的“合不来”或情感体验,而是因理性的、求完美的择偶标准导致双方无法开始交往的第一步。
3、传统观念阻碍了青年更为开放的交友。虽然人们的婚恋观变得更为自主和多样,但传统的观念依然在发挥作用——“门当户对”依然占首位。从积极的角度看,“门当户对”意味着同质性婚配更为合适,即具有相同或者相似背景的人更具有吸引力。“门当户对”择偶需求反映了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紧张,人们更加肯定男性的“下娶”和女性的“上嫁”,性别等级依然决定了两性的择偶范围。“门当户对”和“男强女弱”的阶层与性别的择偶格局,导致看似巨大的未婚青年的交友市场变得格外狭小和充斥限制。 三、建议措施
1、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婚恋观。现代青年人中出现了“不婚”和“晚婚”的选择,这一比例不断增加。选择“不婚”和“晚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社会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现代青年自主生活方式的选择。相关责任部门应监管舆论导向,减轻对青年群体的婚姻压力,应杜绝诸如“剩男”、“剩女”等带有污名化意味的词汇。要进一步加大《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与贯彻执行力度,使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习惯,正确引导婚恋观的良好氛围,使当代青年在选择和发展婚恋关系时,树立起由健康物质观和独立精神意志观统一而成的理性婚恋观。
2、妇联组织要将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作为重要的职责。文明健康的婚恋观不仅是个人实现幸福婚姻家庭生活的保证,而且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保证,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系和服务妇女工作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弘扬“四自”精神,用高尚道德引导妇女,用先进典型
激励妇女,教育引导广大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婚恋观,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群众性家庭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即将或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人学会正确选择爱情、精心养护婚姻、用心经营家庭,搭建文明健康婚恋观的实践平台,提高婚姻的质量,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3、对于那些渴望婚姻,但缺少交往渠道的青年来说,应提供更多的可以使年轻人建立信任和互动的平台,在互动的基础上建立交友关系。因为出现了一些以经营为主的婚介组织,它潜藏着各种风险,使一些青年对交友活动反感。互动方式也可以考虑以小组座谈的形式,以增加亲切感和更高的参与性。建立以新媒介为形式的社交平台,帮助年轻人以新型的方式建立与维系更多的社会联系